、为费不赀当 国计诎乏之时、何以堪此、臣等计之。山东浙直闽广备倭兵饷岁不下二百万两。积之十年。则二十万两又积之三五十年。其费不可胜穷今征剿所费不过一岁之需而足若倭奴荡平之日。海防又可息肩各处岁泒饷银。可以坐省其半。一劳永逸、事半功倍。未有若斯举者矣臣等又闻元世祖曾以舟师讨倭、致溺十万众于五龙山下、谈者恒以为口实、臣窃料世祖虽雄。其实虏人不谙海上形便。当时将帅。必多达官。彼以不习波涛不识风汛之人。而驱驾海洋。直颠倒沉溺。虽百万何用今在东南而用舟师则大不然必习波涛。必知风汛。乘时而往。无忧覆溺。试观沿海商民。兴贩各国者。百鲜失一。故元事非所论于今日也。夫人情畏倭而虑其来。又惟议株守而惮于往。是以倭酋得恐吓要求于我。诚知所以备御之策。与夫攻伐之谋不患其来复制其往则彼虽狡诈百出。无所用之。兵志所谓先声后实又谓未战而 庙算胜者。此举是也。臣等非不知本兵经略总督诸臣、值此时势之艰、不得巳而从权变羁縻之术、何敢轻为异论、挠阻其间、但侦得倭奴情形既如彼。而审度制御机宜又如此灼知封贡非利不封贡非害用敢效其愚忠、仰赞 庙画惟我 皇上奋然裁断而行之至于广东香山澳佛郎机番交通接济一节、实为有因、乞 敕两广总督军门、设法禁处、其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住居倭国之人、不论岁月久近、有罪无罪、但有归志、诏令跟附差去使客船只回还、则顺逆之分明、华夷之防定四海人心、咸为一怏、而 社稷生灵、久安长治之计、亦从此可得矣、
议处海坛疏【议处海坛】
海坛为倭奴入寇门户故为经理屯兵以据之
臣查得海坛与福清相对四十里而近为福州之门户。南日界于莆田福清之间。为兴化之上游。素称险害。而此二山者。开垦巳多成熟。可因为疆理保障之图。除南日山行分守福宁道转行福兴两府会勘未报、惟海坛查勘年余、巳有成议、据该县丈量田地八万三千八百有奇数尚未尽、岂得荒弃而不耕、其所议税银、田之上者、不过五分、地之下者、仅止三厘、民情巳无不输服、所议量追价直、似亦甚轻、然据该司参议陈应芳覆详良为有理、山泽之利、本宜与民共之、彼既有开垦之费、难责以价值之输、尽从损豁以示大公、未为不可、至于造城建营、建仓建署、该县逐一查议、颇为详确、各项公费、不过六千有余、即以本山田地税银三千充之、可以不劳而办、及今议定之日、该司先动税银、发与福清、责成知县丁永祚、趁时兴工、则朞月之间、便可就绪、城郭既完、营房又建、海坛游兵一枝、就可常川屯聚其中、有田可耕、有兵可守、虽有寇至、可以无虞、海坛屹然。足为雄镇。则福州门户扃固。寇无越海坛而直抵福城之理。外御盗贼。内护省会。下保兵民。此一方千百年长久之利也。其南日一山。仅比海坛三分之一。以俟查勘明白。将来亦可为屯守之计。及查彭湖属晋江地面。遥峙海中。为东西二洋。暹罗吕宋琉球日本必经之地。其山周遭五六百里中多平原旷野。膏腴之田。度可十万。若于此设将屯兵。筑城置营。且耕且守。据海洋之要拓。断诸夷之往来。则尤为长驾远驭之策。但彭湖去内地稍远。见无民居。未易轻议须待海坛经理巳有成效。然后次第查议而行之。又查嵛山属福宁州地面。中间可耕之地无多。不烦区画。若浙之舟山。设有二所。田地巳经编纳粮差不必言。其陈钱金塘补陀玉环南麂等处。或在宁波。或在台温。似俱可以查议疆理者也。再照沿海诸屿。民间私垦甚多。其相率归于势豪之家。一经有司查理。辄为讹言挠阻。以故常格而不行。先是臣于二十一年九月委官查勘、至今二十三年二月议尚未决、非臣临期督催该司。及该司议捐价值、则海坛事且将为画饼矣、故沿海诸山、欲议开垦、公利于民、且设将屯兵、为地方悍御之策、非委任得人、断然不惑未有能济者也、伏乞 敕下该部、覆加酌议上 请、行令福建抚按诸臣、遵照督行、并行浙江抚按诸臣一体查议、庶海澨闲田不致荒弃。而东南门户。益以扃密矣。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终
《皇明经世文编》 (401~416)/五百八卷 (明)陈子龙等 选辑
卷四百一 宋经畧奏议一(奏疏)
卷四百二 宋经畧奏议二(奏疏 书柬 咨 檄)
卷四百三 支华平先生集(议 序)
卷四百四 郑经畧奏疏一(疏)
卷四百五 郑经畧奏疏二(疏)
卷四百六 郭中丞三台疏草(疏)
卷四百七 萧司农奏疏(疏)
卷四百八 张洪阳文集(疏 揭帖)
卷四百九 沈太史文钞(书 序 议)
卷四百十 华中丞奏疏(疏)
卷四百十一 赵司农奏议(疏)
卷四百十二 曹给谏奏疏(疏) 锺□□奏疏(疏)
卷四百十三 王太仆集一(论)
卷四百十四 王太仆集二(论)
卷四百十五 吕新吾先生文集一(疏)
卷四百十六 吕新吾先生文集二(疏 议 书)
卷四百十七 沈龙江文集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