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第1039页

而不为之动。又利多置强弩。广设火器于车箱之上。则彼不能近以即我。此实兵家之利器。今日所宜最先者也。臣闻沿边故亦置有战车。然体质重大。非得十数人不能移徙。即虽平原易地。尚费推移。如遇险阻。则跬步不能以寸。是徒委敌之籍也。臣近出廵过潞安、见前兵备副使陈大纲、所制战车、甚为简便。其上既可以安置弓弩与神鎗佛郎机诸械。其下又可以载糗粮缀衣物。即遇险阻两人可舁以行。今潞安库中多有之。可具以为式。夫此不惟有资于战。而又大利于守。不惟省刍秣之费。而又资馈饷之给。何者。虏见吾修边。必将恶其病巳。时出其骑以扰我人。吾既业有此具。故方其不来。则可以实土转运。比其来也。则可以为营为垒。吾但谨其烽堠。时其瞭望以防之。如赵充国之留步士屯田而频出骑士以为田者游兵。彼胡能为也。昔晋咸宁中马隆之为凉州。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为营。路狭则为木屋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遂以克敌。李靖于唐最号知兵。及与太宗议伐高丽。亦首及于此。且谓为兵之大要。臣愚伏乞 敕下所司详议。如以为可。请于诸边各置万余辆。既可用以摆边而补墙垣亭障之阙。又可施之追袭。而制崩奔冲轶之势。至于所谓强弩尤不可阙。其制有所谓大黄三连弩者。有所谓远望连弩者。有所谓一弩而十矢俱发者。有所谓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远可及千步者。又有所谓伏远弩者。其力亦可以及百数步许。令官府既无。而民间亦多不知制造。臣愚欲乞 敕工部选有心计知虑属官。教令巧慧工匠。以意制之。须给各边令多造。或下令吏民。但有能献善治强弩法式者。并许首官自陈。官试其法可用。奏予一官。而所谓佛郎机者。亦凖车数。且或倍蓰之。如此即虽不能必于取胜。必不至如近之挫衄奔北。消阻退藏者矣。夫中国长技。其可恃独火器耳。今虏既深入。实多得吾铁。且亦畧有工人于其中。所少惟硝与黄。颇闻谍者言。近使其党之临清收市。果然则虎而付之翼也。乞下山东抚按官严加诘禁。自今诸来市易者。必验其所执之文。令兵备官籍注其数于所执。以防转货。庶奸人无所逃遁。仍通行所在。一体禁缉。
  一广间谍、今山西郡县详得虏所遣谍。前后不下数十人。且言人人殊。大抵要非一时一部所遣。则其俦党之未获。散在京畿与山东河北者。各不下千余人可知巳。臣始窃怪区区丑虏。地既苦寒。百物稀少。何以处能得人之死力若是。其后参互译问。乃知彼虽夷狄。然其赏罚信必。无爱锡予。诸边谍得实者。大之则使统部人马。次之亦不失有妻孥牛马之奉。彼贫民无赖。安得不弃此而就彼。为之耳目以求利益哉。臣愚欲乞 敕下抚臣厚飬死士。诈充投降。设为教诱之辞。以耸彼听。使之得见亲幸苟其得间。则斩其名王酋长汉时多有此等人。与用事之人。如不得间。亦必来听彼诸部强弱虚实。与其协和与否。而阴为之备。今说者欲以调到延绥诸处人马留之防秋。夫久集则有馈饷之难。多屯则耗囷廪之积。茍飬得数人焉。纵之以去。致之使来。则可以得其要领。早见而预为之图即按伏当亦可罢。比诸数千人坐食之费。相距远矣。臣又闻夷狄相攻。最为中国之利。始者黄毛鞑子与朵颜诸卫。及西海亦不刺部落。实与迤北诸众。故有雠嫌。故彼有忌而不敢深入。今闻黄毛及朵颜诸族。已与结好。而亦不刺部落半为吉囊所有。此虽未必尽然。然观此来。举族深入而不复顾忌。则亦可得而推。然臣又闻夷狄贪而好利。反复无常。吾诚不爱金货缯彩东赂黄毛三卫以牵其东。西亦不刺遗种。与之善地以曳其右。使之首尾牵制内相狼顾是固或一道也。臣又闻亦不刺遗种为吉囊所。黄毛朵颜则与俺答结好。似各有争雄竞长之意。不知然否。果然。是固可间而离也。吾诚得辨黠谗慧之人。使之交鬬其中激之怨怒相攻是或又一道也。不然则下黄榜于大同诸路。但有能斩吉囊俺答猛毒儿之首者。与爵都督。仍赏以千金。其余酋长。亦得为都指挥以下官秩。使之自相猜疑。互为屠剪。是又或一道也。方今虏势日炽。侵暴之患岁所必有。今中外效忠之士。所上一切利害。文多冗长。事或迂远。 陛下万几繁重。势或不能尽览。而内合本兵之地。宜亦难于徧阅。以臣私愚。乞 敕户兵二部各置边防一科。选于其属。得有学术智虑。尽心 国计者。部各二人。使得专一竭精殚力。讨论利害之实。以关其长而告 陛下。如此则言者之意。得以穷尽其说。而 陛下之听览。可以总兵要而受其成矣。
  一清耗蠹、臣闻宋臣苏辙有言、丰财之道无他、但去其所以害财者而巳、今沿边诸镇、所以害财者、其途甚广、其弊甚深、夫我 国家之设六边。其初虽仰给邻省之常赋。然屯田塩法。所补至为不少。今屯田久弊、势难卒复、然尚有可诿者、谓虏数内侵地、荒不可垦也、至如塩法、一事。则固任其大坏极弊而莫之省忧。其又何说焉。葢顷岁以来。所司固以商人困敝不得利。改议每塩一引。止令输粟一斛。若银则四钱有半。此诚通商惠工之术。安边足用之道。其何不善之有。柰何法立奸生利不归商贾之家。而顾以充豪猾之橐。闻之边人言。每岁户部开纳年例。方其文书未至。则内外权豪之家。徧持书札。预托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