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品相去悬绝,故所作大都平正通达,无噍杀之音。史称其诗萧散闲澹,类其为人。虽推之稍过,然如小诗中“鸣鸠唤住西山雨,桑叶如云麦始华”之类,亦未尝不时露风致也。
△《淮阳集》一卷、附录《诗馀》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张弘范撰。弘范字仲畴,易州定兴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镇国上将军、蒙古汉军都元帅。将兵入闽、广,灭宋於厓山。师还而卒,累赠太师淮阳王,谥宪武。事迹具《元史》本传。其遗诗一百二十篇、词三十馀篇,燕山王氏尝刻之敬义堂,庐陵邓光荐为之序。光荐即宋礼部侍郎,弘范南征时被获不屈,因命其子珪事以为师者也。后其曾孙监察御史旭重刊。明正德中,公安知县周钺又重刊之。此本即从钺刻传录,盖犹旧帙。弘范尝从学於郝经,颇留心儒术。
其诗皆五七言近体,虽颇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诵。其中如“中酒未醒过似病,搜诗不得胜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以元勋世胄,宣力疆场,用馀力从事於吟咏,亦无愧於曹景宗之赋竞病矣。
△《陵川集》三十九卷、《附录》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郝经撰。经有《续后汉书》,已著录。其生平大节,炳耀古今,而学问文章,亦具有根柢。如《太极》、《先天诸图说辨微论》数十篇及论学诸书,皆深切著明,洞见阃奥。《周易》、《春秋》诸传,於经术尤深。故其文雅健雄深,无宋末肤廓之习。其诗亦神思深秀,天骨挺拔。与其师元好问可以雁行,不但以忠义著也。延祐五年,经门人集贤大学士郭贯请以是集与所作《续后汉书》官为刊版,付待制赵穆、编修官浦道源等详定,得旨允行。卷首所载江西中书省札付咨文,盖即其事。后官版散佚,明正德己卯,沁水李淑渊重刊於鄂州,陈凤梧序之。康熙乙酉,武进陶自悦守泽州,得李本於州民武氏家,欲鋟木未果,仅为制序弁其首。乾隆戊午,凤台王镠始校刊之。而摭诸书之有涉於经者,别为《附录》一卷,缀之於末。其志传、行状、官诰、札咨及元、明人原序,皆仍旧刻冠於首。
今所行者皆镠此本云。
△《归田类稿》二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元张养浩撰。养浩有《三事忠告》,已著录。是编乃其诗文也。养浩尝自序其集,称“退休田野,录所得诗文乐府九百馀首,岐为四十卷,名曰《归田类稿》”。
《孛术鲁翀序》作三十八卷,卷数已异。《文渊阁书目》载养浩《云庄传家集》一册、《云庄集》三册。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张养浩文忠集》十八卷。书名卷数更均与养浩《自序》不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载《归田类稿》之名,而亦无卷数。考《吴师道序》云“公《云庄集》四十卷,已刻於龙兴学宫。临川危太朴掇其有关於治教大体者,为此编,而属予以序”云云。则龙兴所刻者,即养浩手编之《类稿》,而改其名曰《云庄集》,亦即《文渊阁书目》之三册。危素所删定者,即《经籍志》之《张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谓《传家集》一册者,当由后人掇拾,乃外集、补遗之类也。然苏天爵辑《元文类》,仅录养浩文二篇,故明叶盛《水东日记》颇以天爵失载《谏灯山疏》为讥。疑元末已鲜流播。近时王士祯偶得养浩王友开墓志,叹其奇诡,载之《皇华纪闻》,则亦未见其全集。
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尚存於世,既多漏略,编次亦失伦类。今据以为本,而别采《永乐大典》所载,删其重复,补其遗阙,得杂文八十八首、赋三首、诗四百六十三首,共为五百八十四首,厘为二十四卷。较之九百原数,已及其大半,亦足见其崖略矣。又集中有《和陶诗序》,自谓“年五十二,退居无事,日读陶诗,拟其题以发己意,得诗若干篇”云云。今集中乃无一篇。殆别为一编,未以入集,故《永乐大典》不收欤。养浩为元代名臣,不以词翰工拙为重轻。然读其集,如陈时政诸疏,风采凛然。而《哀流民操》、《长安孝子贾海诗》诸篇,又忠厚悱恻,蔼乎仁人之言,即以文论,亦未尝不卓然可传矣。
△《白云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钱塘人,唐诗人厉元之后也。早喜为诗,历游闽海、江淮、燕、汴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去为浮屠,盖亦倚松老人饶节之流也。顾嗣立选《元百家诗》,收入此集。其目录题曰“存实”,盖举其字。
卷端标名则曰“白云上人英”,盖以英为一字名也。考梁有僧祐、僧肇皆连“僧”字为名,安知其不以“释英”为名,取义於释家之英乎?虽牟巘、赵孟頫、胡长儒、林昉、赵孟若诸序皆称曰“英上人”,此犹道林称林公,慧远称远公耳,不足证其非二名也。集中《夜坐读珦禅师潜山集诗》,有“远想人如玉,何时叩竹房”句。文珦与贾似道同时,则释英当亦宋末人。但其为僧在宋时、元时,则无文可考。观《赵孟頫序》,盖亦厌弃世事,遁入空门,与遗民之有托而逃者,其事不同。诗中多闲适之作,而罕睹兴亡之感,是一证矣。其才地稍弱,未脱宋末江湖之派,而世情既淡,神思自清,固非如高九万辈口山水而心势利者所可同日语也。其《赠赵孟若》七言律诗,亦见张羽《静居集》中。然附载赵孟若和诗,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