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户三万二千二百二十六,口十四万六千六百。
潭州今理长沙县。古三苗国之地。自春秋以来,为黔中地,楚国之南境。秦为长沙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汉为长沙国,初封番君吴芮为长沙王;都于此。及景帝,封子发又为长沙王。诸王朝宴,帝令迭舞,长沙王但张袖而已,帝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帝悦,增以桂阳、武陵二郡。后汉复为长沙郡。晋因之。宋长沙国兼置湘州,领郡十,理于此。齐因之,又为长沙郡。夫湘川之奥,人丰土辟,南通岭峤,唇齿荆雍,亦为重镇。梁陈以来,皆因而不改。隋平陈,置潭州;取昭潭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沙郡。大唐为潭州,或为长沙郡。领县六:
长沙古青阳地。秦始皇时,荆王献青阳以西,即此也。汉改为临湘县。有湘水。贾谊宅,井仍存。
衡山汉湘南县,后置衡阳郡。
湘乡汉湘南县之湘乡也。长沙王子昌封湘乡侯。
益阳汉旧县。在益水之阳。故城在今县东。
浏阳汉旧县。浏音刘。
醴陵后汉旧县。有漉水,又名渌水,出县东漉山。
巴陵郡东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长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阳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东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万七千三十二。
岳州今理巴陵县。古苍梧之野,苍梧野不止于此郡界,侧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国之地,亦古麇子国;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战国时,并属楚,亦古罗国之地,楚辞之言汨罗是也。罗县北有汨水。汨音。秦属长沙郡,二汉皆因之。吴因之,为重镇。建安中,孙权使鲁肃,孙皓时滕牧、万彧皆屯于此。晋因之,东晋亦为重镇。使陶侃镇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齐因之。梁置巴州,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擒侯景将任约于此。今郡西华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隋平陈,改为岳州。炀帝初,改为罗州,寻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罗县令萧铣为主,起兵于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为岳州,或为巴陵郡。领县五:
巴陵汉下隽县地。隽音词兖反。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检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今县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云:「刘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恐备先据江陵,将精骑急追,及于当阳之长阪。备与数十骑走,斜趋汉津,济沔,到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舡步数十万,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备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城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县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检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郡图经及俗说,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证据尔。
沅江汉益阳县地。因以沅水为名。梁置重华县,隋废之。又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
湘阴本罗子国,秦为罗县。梁置岳阳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黄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县北有汨水,即屈原怀沙自沈之处,俗谓之罗江。又有屈原,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矣。汉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华容汉孱陵县也。隋置此县。古华容在竟陵郡。
昌江
衡阳郡东至庐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阳郡三百里。北至长沙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桂阳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长沙郡湘潭县五百八十里。东北到庐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东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万七千五百三十。
衡州今理衡阳县。春秋以来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桂阳郡地。后汉属长沙、桂阳二郡地。吴以其地置衡阳、湘东二郡,晋因之。宋为衡阳国及湘东郡,齐以下皆因之。齐常改衡阳国为郡。隋平陈,省湘东、衡阳二郡,置衡州;炀帝初州废,置衡山郡。大唐为衡州,或为衡阳郡。领县六:
衡阳汉酃县地。有酃水湖,酿酒醇美,所谓酃酒。晋武帝平吴,始荐酃酒于太庙,谓此。有蒸水。酃音灵。
湘潭有南岳衡山。汉阳山县。
耒阳汉旧县。有耒水。
攸
常宁
荼陵汉旧县。荼,弋奢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