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56-通典-唐-杜佑-第906页

郡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县。又燕王谓苏秦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今济阳郡卢县界有防门山,又有长城东至海。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资之而兴霸。人情变诈,好行机术,岂因轻重而为弊乎!固知导人之方,先务推以诚信。汉高帝詈娄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又汲黯斥公孙弘云「齐人多诈」也。逮于汉氏,封立近戚。汉初,田肯说高帝曰:「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险,北有渤海之利。隔悬千里,齐得十二焉。故号东西秦,非亲子弟勿王。」武帝临极,儒雅盛兴。晋惠之后,沦没僭伪。慕容建国,二代而亡。今古风俗颇革,亦有文学。自国初立都督府,命亲王镇之。汉氏之制,信可取也。
    古徐州
  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淮、沂二水已理,蒙、羽二山皆可种艺。蒙山在琅琊郡费县。羽山在东海郡朐山县。淮水出今淮安郡桐柏山。沂水出琅琊郡沂水县是也。厥土赤埴坟,草木渐苞。埴,黏土也。渐苞,言相渐及包裹而生。羽畎夏翟,峄阳孤桐。羽畎,羽山之谷也,出夏翟。翟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峄山之阳,有特生之桐,可中琴瑟。峄山,在今鲁郡邹县也。浮于淮、泗,达于河。」渡二水而入于河也。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在天文,奎、娄则鲁之分野,汉之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其分也。今鲁郡之东南境及琅琊之南境,东海、临淮之北境,皆其地。虑音闾。兼得宋、齐、吴之交。汉之楚国、山阳,今彭城及鲁郡之西境,皆宜属宋。汉之琅琊、泰山,今琅琊之北境,鲁郡之北境,皆宜属齐。汉临淮之南境,宜属吴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泗水、今临淮、彭城郡是也。琅琊之西境、今琅琊郡。薛郡。今鲁、东海等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领郡国四。后汉并因前代。理于郯,今临淮郡下邳县。魏晋亦曰徐州。领郡国七,理彭城,今郡。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余并没于石氏。宋初因之,领郡十三,理彭城。明帝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彭城、临淮、鲁郡、东海、琅琊郡。
  彭城郡东至临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流四百四十一里,与寿春郡寿春县为界。西至谯郡五百里。北至鲁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淮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谯郡五百里。西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琅琊郡三百五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户六万六百七十,口四十五万六百七十七。
  今之徐州,理彭城县。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即本宋邑。后属楚,谓之西楚,项羽建都于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地。后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领郡国七,理于此也。宋因之,领郡十二,理于此。又为彭城、沛二郡地。文帝元嘉中,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陵诸夏。」舆地记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言其险固也。后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大将王轨破陈军于吕梁,擒吴明彻,悉降其众也。隋改彭城郡。大唐为徐州,或为彭城郡。领县七:
    彭城古大彭国。有候水,一名汴水,自萧县界来。有梁项羽戏马台,宋武又戏马焉。
    沛汉旧县,即广成故城。有沛宫,汉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汉留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微山,微子葬处。
    蕲秦旧县。陈涉起蕲,即此地。有蕲水。蕲音其。
    滕古小邾国。汉蕃县。又邾国之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昌虑县也。左传「邾庶其以滥来奔」,即此地。又有汉薛县故城,在今县东。
    萧古萧国。汉旧县。又有汉扶阳故城,在今县西北。
    丰汉高帝大邑,亦汉旧县。
    符离秦汉旧县。又有秦相县故城,在今县西北。项羽破汉军于灵壁东,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也。
  临淮郡东至淮阴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与淮阴郡盱眙县分界。西至锺离郡二百十里。北至东海郡五百四十里。东南到淮阴郡盱眙县,淮水中流为界。西南到锺离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琅琊郡六百七里。东北到东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户三万九千四百四,口二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泗州今理临淮县。古徐国地。春秋为鲁国之地。战国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其地合于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四,理于此。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后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大唐为泗州,或为临淮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