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汉郾县也。
新蔡古吕国,后蔡侯自下蔡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鲖阳县故城在北。又有葛陂,俗云后汉费长房投竹化成龙处,亦后汉葛陵县也。鲖,直陇反。
淮安郡东至汝南郡二百七十里。南至汉东郡四百里。西至南阳郡三百二十里。北至临汝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义阳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襄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临汝郡鲁山县四百四十里。东北到汝南郡吴房县三百十九里。去西京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四万一千七百五十,口十六万三千四百九十。
唐州今理比阳县。春秋楚地。战国时属韩。秦汉并南阳郡地。后汉亦然。晋属南阳国。后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为重镇。置兵以备东魏。隋改为显州,炀帝改为淮安郡。大唐为唐州,或为淮安郡。领县七:
比阳汉旧县。后魏置殷州及城阳郡。方城山自比阳相比连百里,号曰方城,亦曰长城。马仁陂在县北,溉田万顷。
慈丘后魏置江夏郡。
方城汉堵阳县。西魏置襄邑郡。有方城山,一名黄成山。
湖阳古之蓼国。前汉湖阳县,后汉棘阳县,故城在今县北,古谢国也。在棘水之阳,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即后汉高凤隐处。
平氏汉旧县。
桐柏因山为名,淮水所出。梁置华州及上川郡。大木山,祖逖为荆河州刺史。藏家属于此山。
泌阳汉舞阴县故城在今县北。有泌水,在县南,即后汉光武初起兵,破王莽将甄阜、梁丘赐之处。泌音秘。
南阳郡东至淮安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襄阳郡百八十里。西至上洛郡六百四十八里。北安临汝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淮安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武当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弘农郡七百里。东北到淮安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九百三十里,去东京六百七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口十六万六百七十。
邓州今理穰县。本夏禹之国。春秋时,申伯、邓侯二国之地。战国属韩,后没于秦,封魏冉为穰侯,寻而属楚。始皇平天下,置南阳郡,两汉因之。晋为南阳国及顺阳、义阳二郡之境。宋、齐并为南阳郡。后魏置荆州。西魏为重镇。置兵以备齐。隋初改为邓州;炀帝初,为南阳、淯阳二郡地。大唐为邓州,或为南阳郡。领县七:
穰汉顺阳故城在今县西,亦后汉穰县地。后魏马圈镇在县北,萧齐大将陈显达攻围四十余日不下,败归。亦汉涅阳县地。又有六门堰、钳卢陂,并汉召信臣所作,溉田三万顷。又有汉朝阳县故城,在今县东南,今谓之朝城。涅,怒结反。
南阳古申国。汉置宛县。县南三十七里有小长安。又有汉杜衍县,在今县西。又有后汉淯阳县故城,在淯水之阳。
向城汉西鄂县故城在今县南。有鲁阳关及鲁阳山及精山。汉张衡墓亦在县南,崔瑗作碑,见在。百重山在县北,即是三之第一,又北分岭山岭北即三之二也。其第三入临汝郡鲁山县界。
内乡于中即此地。本楚之析邑。有丹水、淅水。旧置淅郡,即汉淅县、楚之白羽也。又有汉丹水县故城,在今县西南。检地志云战国张仪所言商于地,按荆州图则云今县东七里于村,盖昔所言商于地也。
菊潭有菊水,傍水居人饮此水,多寿也。
新野汉旧县,或曰棘阳县。有樊陂在西南。有光武台、邓晨宅。
临湍汉冠军县,霍去病所封。有湍水。
武当郡东至南阳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房陵郡二百六十八里。西至安康郡七百里。北至南阳郡内乡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襄阳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房陵郡三百六十里。西北到上洛郡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四十里。东北到南阳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十里。户九千一百,口四万六千二百九十。
均州今理武当县。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地。后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延岑筑,据之。大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领县三:
武当汉旧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所据之山,高峻险峭,今名大塞山。有武当山。
郧乡汉钖县也。古穈国地。春秋时,楚潘崇伐穈,至于钖穴,即此也。西晋改为郧乡。郧音云。
丰利汉长利县地。
襄阳郡东至汉东郡三百五十里。南至江陵郡四百七十里。西至房陵郡四百九十里。北至南阳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富水郡三百十六里。西南到夷陵郡五百七十里。西北到武当郡三百七十里。东北到淮安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千一百八十里,去东京八百五十里。户四万六千五十六,口二十三万一千四百。
襄州今理襄阳、赡养二县。禹贡荆河州之南境。南漳一县则荆州之域,余并荆河州之域。春秋以来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汉属南郡、南阳二郡地。至献帝时,魏武始置襄阳郡,亦为重镇。蜀将关羽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