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56-通典-唐-杜佑-第317页

唐因制,乘舆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祭还及冬至朔日受朝会、临轩拜王公则服之。黑介帻,拜陵则服之。平巾帻,金宝饰。导簪冠支皆以玉,乘马则服之。皇太子平巾帻,乘马则服之。空顶介帻,双玉导,加宝饰,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冠帻,五品以上陪祭服之。
     白 烏紗○魏 晉 齊 梁 陳 隋 大唐
  魏武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苦洽切。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或云:「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因之为善,遂不改。」因通以庆吊。與帢同。
  晉因之,咸和中,制聽尚書八座丞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白。
  齐依,以素为之,举哀临丧服之。
  梁因之,以代古疑缞为吊服,为群臣举哀临丧则服之。
  陈因之,而初婚冠送饯亦服之。
  隋依梁不易。
  大唐因之。
     帽皮帽 皁帽 翠帽 黑帽 高屋白纱帽 高顶帽 岑帽 突骑帽○周 魏 晋 宋齐 梁 陈 后魏 隋 大唐
  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帽皮,以此而言,不施衣冠明矣。玄中记云「旬始作帽」。
  周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曰:「古之人上有帽而句领。」或云:「帽名犹冠也,义取于加覆其首,本纚也。古者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裁纚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得服之。」
  魏管宁在家,尝着皁帽。吴书云:「陆逊破曹休于石亭,还,当反西陵,朝廷燕赐终日,上脱翠帽以赐逊。时同群臣朝谒而服之。」
  晋因之。
  宋制,黑帽,缀紫标,标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后制高屋,白纱帽。
  齐因之。
  梁因制,颇同,至于高下翅之卷小异耳。皆以白纱为之。
  陈因之,天子及士人通冠之。白纱者,名高顶帽。皇太子在宫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皁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准。又制岑帽,角五音帅长服之。
  后魏咸着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上瘤疾,不欲人见,每常着焉。时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
  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后复制白纱高屋帽,接宾客则服之。大业中,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按后汉郭林宗行遇雨,沾巾角折。后周武帝建德中,因制折上巾。
  大唐因之,制白纱帽,又制乌纱帽,视朝、听讼、宴见宾客则服之。
     葛巾角巾○东晋 齐 陈 北齐
东晋制,以葛为之,形如帢,而横着之,尊卑共服。太元中,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冠角巾。
  齐依之。其角巾,宋不存,至齐立学,王俭议更存焉。
  陈依之。
  北齐依之。自后无闻。
     幅巾缣巾 黄巾○后汉 后周 大唐
  后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时有妖贼,以黄为巾,时谓之黄巾贼。按巾,六国时,赵魏之间,通谓之承露。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按此则庶人及军旅皆服之。用全幅皁而向后发,谓之头巾,俗人谓之头。
  后周武帝因裁幅巾为四脚。
  大唐因之。
     巾子大唐
  大唐武德初,始用之初,尚平头小样者。天授二年,武太后内宴,赐群臣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景龙四年三月,中宗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其样高而踣,皇帝在藩时所服,人号为「英王踣样」。
通典卷第五十八 礼十八 沿革十八 嘉礼三
  天子纳后册后附 天子册妃嫔夫人 
  皇太子纳妃皇子诸王附 公侯大夫士婚礼
   天子纳后册后附○遂皇 伏牺 五帝 夏 殷 周 
汉 后汉 魏 晋 东晋 北齐 大唐
  遂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人皇是。
  伏牺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
  夏氏亲迎于庭。
  殷迎于堂。
  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媒氏云:「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婚姻之时,即仲春之月。亲迎于户。何休曰:「后代渐文,而迎于户,示其亲。」六礼之仪始备。一曰纳采,用鴈,谓始语言采择可不。二曰问名,用鴈,谓问女名目,将卜之也。三曰纳吉,用鴈,谓卜得吉,往告之也。四曰纳征,用束帛。征,成也,谓婚姻礼成也。五曰请期,用鴈,娶妇日也。六曰亲迎,用鴈。天子聘女,纳征加谷珪。郑玄云:「纳征加于束帛。」贾公彦曰:「士以上皆用玄纁束帛,天子加以谷珪也。」灵王求婚于齐,遣使称制拜后。灵王求婚于齐,大夫晏桓子对曰,「夫妇所生若而人」,姑姊妹则称,「先守某公之遗女若而人」。此则天子之命,自得下达,臣下之答,径自上通,故遣使称制拜后。鲁桓公八年,祭音债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诸侯为天子三公者也。王使鲁主婚,故祭公来受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