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31-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第1212页

初有《十部乐》。其後因内宴,诏长孙无忌制《倾杯曲》,魏徵制《乐社乐曲》,虞世南制《英雄乐曲》。帝之破窦建德也,乘马名黄骢骠,及征高丽,死於道,颇哀惜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四曲皆宫调也。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後人习为ㄐ琵琶。高宗即位,景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诗为《景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ㄐ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小笙、大小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员鼓、连鼗鼓、桴鼓、贝,皆二。每器工一人,歌二人,工人绛袍,金带,乌靴。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舞》,二,《庆善舞》;三,《破阵舞》;四,《承天舞》。《景乐》,舞八人,五色冠,锦袍,五色,金铜带。《庆善乐》,舞四人,紫袍,白。《破阵乐》,舞四人,绫袍,绛。《承天乐》舞四人,进德冠,紫袍,白。《景舞》,元会第一奏之。高宗以琴曲浸绝,虽有传者,复失宫商,令有司修习。太常丞吕才上言:“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今以御《雪诗》为《白雪歌》。古今奏正曲,复有送声,君唱臣和之义,以群臣所和诗十六节为送声十六节。”帝善之,乃命太常著於乐府。才复撰《琴歌》、《白雪》等曲,帝亦制歌词十六,皆著乐府。帝将伐高丽,燕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新征用武之势,名曰《一戎大定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歌者和之,曰“八埏同轨乐”。象高丽平而天下大定也。及辽东平,行军大总管李作《夷美宾》之曲以献。调露二年,幸洛阳城南楼,宴群臣,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其容制不传。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後也,於是命乐工制道调。
自周、陈以上,雅郑淆杂而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当”。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锺宫为七宫;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锺商为七商;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锺角、越角为七角;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锺羽、般涉调、高般涉为七羽。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下则益浊,上则益清,慢者过节,急者流荡。其後声器浸殊,或有宫调之名,或以倍四为度,有与律吕同名而声不近雅者,其锺调乃应夹锺之律,燕设用之。丝有琵琶、五弦、箜篌、筝,竹有篥、箫、笛,匏有笙,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则附革而为,木有拍板、方响,以体金应石而备八音。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而曲出於胡部。复有银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应律之器也。後人失其传,而更以异名,故俗部诸曲,悉源流於雅乐。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隋亡,清乐散缺,存者才三十六曲。其後传者:《平调》《清调》,周《房中乐》遗声也;《白雪》楚曲也;《公莫舞》,汉舞也;《巴渝》,汉高祖命工人作也;《明君》,汉元帝时作也;《明之君》,汉《な舞曲》也;《铎舞》,汉曲也;《白鸠》,吴《拂舞曲》也;《白》,吴舞也;《子夜》,晋曲也;《前溪》,晋车骑将军沈充作也;《团扇》,晋王歌也;《懊侬》,晋隆安初谣也;《长史变》,晋司徒左长史王作也;《丁督护》,晋、宋曲也;《读曲》,宋人为彭城王义康作也;《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作也;《石城》,宋臧质作也,莫愁,《石城乐》所作也;《襄阳》,宋隋王诞作也;《乌夜飞》,宋沈攸之作也;《估客乐》,齐武帝作也;《杨叛》,北齐歌也;《骁壶》,投壶乐也;《常林欢》,宋、梁曲也;《三洲》,商人歌也;《采桑》、《三洲曲》所作也;《玉树後庭花》、《堂堂》,陈後主作也;《泛龙舟》,隋炀帝作也。又有《吴声四时歌》、《雅歌》、《上林》、《凤雏》、《平折》、《命啸》等曲,其声与其辞皆讹失,十不传其一二。盖唐自太宗、高宗作三大舞,杂用於燕乐。其他诸曲,出於一时之作,虽非纯雅,尚不至於淫放。武后之祸,继以中宗昏乱,固无足言者。
教坊自唐武德以来,置署在禁门内。开元後,其人浸多。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诸部乐。前代有《宴乐》、《清乐》、《散乐》,隶太常,後稍归教坊。
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元宗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女使习之。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礼部侍郎张廷上疏,深以郑声为戒。上嘉赏之,而不能用。
致堂胡氏曰:“元宗谓太常不应典倡优杂伎,是也。而更置坊院,盛选宫女以实之,此则炀帝所为也。《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元宗之亡也,直坐好乐而已。而廷臣独张廷一人进谏,又不见纳。昔颜回亚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