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宰臣吴充为大礼使,枢密直学士陈襄为礼仪使,翰林学士许将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邓润甫为仪仗使,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孙固为桥道顿递使。
元丰六年七月十三日,
以亲郊命宰臣王珪为大礼使,尚书礼部侍郎李常为礼仪使,御史中丞黄履为仪仗使,兵部侍郎许将为卤簿使,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王存为桥道顿递使。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六日,以明堂复命辅臣为礼仪等使。故事,南郊以宰臣为大礼使,于有司并行札子,余四使止差从臣,并行关牒。至是,复以辅臣为礼仪等四使,诏应下有司文字并用札子。
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大防为大礼使,礼部尚书胡宗愈为礼仪使,兵部尚书苏轼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元符元年七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章惇为大礼使,权礼部尚书蹇序辰为礼仪使,御史中丞安惇为仪仗使,兵部侍郎黄裳为卤簿使,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路昌衡为桥道顿递使。
十七日,诏:「自今大礼,自礼仪使以下并命执政官。」乃命知枢密院事曾布为礼仪使,中书侍郎许将为仪仗使,尚书左丞蔡卞为卤簿使,尚书右丞黄履为桥道顿递使。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以亲郊命宰臣韩忠彦为大礼使,曾布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蒋之奇为仪仗使蒋:原作「将」,据《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改。,门下侍郎李清臣为卤簿使,中书侍郎许将为桥道顿递使。十月八日,清臣知大名府,以将代,命尚书右丞陆佃为桥道顿递使。
崇宁三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宰臣蔡京为大礼使,知枢密院事蔡卞为礼仪使,门下侍郎许将为仪仗使,中书侍郎
赵挺之为卤簿使挺:原作「廷」,据《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改。,尚书右丞吴居厚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十二日,将知河南府,以挺之代,命居厚为卤簿使。
大观四年七月十日,以冬祀圜坛,命宰臣何执中为大礼使,张商英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为卤簿使,尚书左丞刘正夫为仪仗使,同知枢密院事侯蒙为桥道顿递使。十月十四日,居中为太一宫使,以门下侍郎吴居厚代。
政和三年七月六日,以冬祀圜坛,命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大礼使,少傅、太宰何执中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为仪仗使,门下侍郎余深为卤簿使,中书侍郎刘正夫为桥道顿递使。
十二月八日,以明年夏祭方泽,命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大礼使,少师、太宰何执中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为仪仗使,门下侍郎余深为卤簿使,中书侍郎刘正夫为桥道顿递使。
六年七月六日,以今年冬祀圜坛,明年夏祭方泽,命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大礼使,少保、太宰郑居中为礼仪使,少宰刘正夫为仪仗使,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为卤簿使,门下侍郎余深为桥道顿递使。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夫授开府仪同三司,充安化军节度使致仕,命中书侍郎侯蒙代为夏祭方泽仪仗使。故事,南北郊、宗祀大礼前期半年,各降御札及命五使。至是冬、夏祭同一御札,五使亦同日命之。
宣和元年七月九日,以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冬祀夏祭大礼使,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余深
为礼仪使,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为仪仗使,少保、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为卤簿使,门下侍郎白时中为桥道顿递使。
四年七月三日,诏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圆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以少师、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为冬祀夏祭大礼使,少师、威武军节度使、领枢密院事郑居中为礼仪使,门下侍郎白时中为仪仗使,中书侍郎张邦昌为卤簿使,尚书左丞王安中为桥道顿递使。
七年七月四日,诏今年冬日至礼祀天于圆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以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时中为大礼使,起复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为礼仪使,太保、领枢密院事蔡攸为仪仗使,中书侍郎张邦昌为卤簿使,尚书左丞赵野为桥道顿递使。
高宗绍兴四年七月一日,礼部、太常寺言:「检会庆历七年礼院言:『郊祀国之重事,百司联职,仅取济集,若居丧被起之官悉不与事,则或有妨阙。但不以惨粗之容接于祭次,则亦可行。今后大祭祀,应有父母丧被起者,依旧不得入宗庙外,其郊坛所听权吉服行职事,唯不得入壝门,庶协礼意,亦不废官守。』诏可。今来大礼使差宰臣,如系被起官,欲依故事自领大礼使职事,唯不得入殿门。其行礼日,乞别差以次官通摄大礼使行礼。除奏请致斋自合立班外,其受誓戒立班及致斋,虽不合趁赴,又缘受誓戒、致斋、祀事,正隶大礼使所总,所有受誓戒
日,本官自合入省,及前三日亦合宿省治事。」从之。先是,起复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胜非奏:「自去年四月丁母忧,至八月奉制书起复。窃见九月明堂大礼,宰执例差五使,臣见在服制,窃虑不合陪祠。」寻下礼部、大常寺讨论,故有是议。
神宗熙宁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此条上原有眉批云:「此条原粘在本卷第七十四前半页『政和三年』前。」,中书门下言:「检校每遇大礼,从中书先差官二员通管提点一行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