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内幕职州县官须及两任六考。今后但历任及五考已上,并许系举。」从本寺之请也。
二年正月,诏审刑院详议官自今岁满,并令中书依例差遣。
二月,大理寺言:「准大中祥符七年九月 ,判寺盛度言本寺断官八员,检法官二员。近年权差官充,多不精习
法律,望依咸平二年 ,令审刑、大理寺、刑部众官举奏。时诏依其请,令所举须经两任六考。今臣等参详,准天禧元年五月敕,举奏幕职州县官但历任及四考已上施行,本寺欲乞比类前敕但历任五考已上,并许保荐。仍于法官将满前一月具名以闻,所冀精详法律,得遂公平。」从之,仍令自今所举官先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具通否以闻。
闰四月,右正言刘烨上疏言:「在京别注曹掾之官,近日多因臣僚陈乞差授,自今望下铨曹精择寒素之士,无得以权势亲属充选。」从之。
四年四月三日,审刑院、刑部、大理寺言:「众官参详今后断官、法直官于年限未满前先次举官,内举到幕职州县官须曾有奏举主者,先还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得通三者。若断官即更试断中小案一道,仍取断 合用律文者。如所试合得元断 ,即申奏施行。如试律但通二已上,及断案虽不合元断刑名,但引用条法、节略案款稍知次第,亦自审刑院闻奏,送大理寺试案二十道,委判事官保明,具可否以闻。其法直官先试义外,并断中小案,稍知使用条法次第,不必与元断法状一同,但参验曾习法律者,并依例以闻,送大理寺试公事三两月,亦委判寺官保明可否以闻,后更不得举京官充断官。」诏从之。并刑部详覆、法直官亦准此。
仁宗天圣元年三月,判大理寺张师德等言:「参详诏条,选人求试充法官,自来下法
〔寺〕考试能否。伏缘所试断公案并是在〔寺〕府吏写录行遣,及掌管敕库,皆知所犯罪人姓字并元断刑名,苟或漏泄,即有误精求,欲望自今并令御史台考试。」从之,仍令审刑院、大理寺知判官内(论)[轮]差一员,与断官一员赴御史台同共考试。
二年六月,诏:「自今三司检法官有阙,令流内铨依公拣选保明以闻,其三司使副更不得保举。」
八月十二日,诏:「审刑院今后所举详议官并须先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其年满详议官,候替人到交割,即得离院。」先是,同判贝州韩锡言:「昨为审刑院举充详议官,准中书札子发遣赴阙。臣今情愿不就详议官,乞仍旧任。」帝许之,因有是诏「诏」下原衍一「诏」字,已删。。
十月,吏部流内铨磨勘到选人王揆等八人历任功过引见。仁宗曰:「内有逐任出入人罪者,今后勿差充刑狱官。」
三年四月,审刑院言:「近 所举详议官并须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以此深烦往复,颇亦非便,自今乞更不会问。」从之。
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今后举到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见在寺官员年满日差遣,一依旧例施行。」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中书门下言:「检会去年十一月得旨:今后大理寺详断官、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今后举到刑部详覆官年满日,欲依大理寺官例施行。」从之。
六年十二月八日,诏:「自今详议官须是曾历在京刑法司升朝官方得奏举充职,其详断、
详覆、法直官亦须幕职州县官内选举精练(恪)[格]法者充。如到职后却有法律生疏,稍涉私徇,其先举官重寘之法。」
七年九月,诏:「今后所举法官令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知院、主判官等,令同罪保举。」
十一月,诏:「自今刑部、大理寺举幕职州县官充详覆、详断、法直官等,如职任内犯入己赃,其举主并当同罪。或举主不至追官、停任及该赦原免并遇减降者,具情理取旨,或降官秩,或降差遣。如职任外犯赃罪,于所犯人下减二等,更不取旨。若在任及离任后犯私罪,其举主更不收理。」
九年二月,诏:「自今后所举大理详断、法直官,须有出身令录已上,历任中曾充司法或录事参军,或职官各成资官者「官」字恐为「任」字之误。。详断、法直官阙「阙」字原在「详」字上,据上下文意乙正。,并须先取索目前乞试断案人但历五考已上者,(今)[令]众官将元试卷看详,取其通数稍多、引用不失者,并许保举,更不拘资品。若其间无人,或未知行止,即且依前项指挥举官。其考试所举之人,律义依旧只试五道,内问疏义二道,以二道已上为中。更试中小案三道,其案取约三道刑名,兼以重罪引用律条者合试,若得一通或二粗,即免试公事,便除京官。若试得一粗,或书札稍堪引用有取者,亦与闻奏,送本寺试断案三二十道,如堪充职任,本寺主判官已下保明以闻。其所试如重罪同轻罪内差错一件刑名,亦许为同;或轻罪不同重罪,引用刑名正当高下差误一等,于杖、徒、
流、死刑名不差者,亦许为粗。其法直官依旧试律义外,亦以旧案三道试铺引法,仍以都引刑名条数十分为率,得六分同者为合格。试日,令审刑院差详议官二员,大理寺差判寺或权少卿一员,御史台同试其所举人。并须见在任及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