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工察。朝会赐酒食不如法;朝会失仪;台参谢官有老病昏昧;赴宴不肃,及未罢先退;朝宴日称疾不寔;百司官入出局不遵条法;授外任已得告牒,辞见进发过限。已上事属本台前司。本台契勘前件觉察弹劾事件,日前并系殿中与长贰通行风闻弹奏,即不属六察掌行。其六察系专一掌管取索所隶百司簿书、公案等,点检稽违差失,行遣迂回不当等事。今依应指挥,将觉察弹劾事件令六察分隶,并开坐在前。切虑尚有未尽事件,本台更切根刷,尽行抄录,别行具状供申。」勘会御史台具到合觉察弹劾事件,各有已降指挥,今来并分隶六察。故有是命。
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九 告谢
宋会要辑稿 仪制九
告谢
宋朝凡宰臣、亲王、使相、枢密使、节度使降麻制日,并诣崇政或延和殿辞免,若不得请,即告谢。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以下、宣徽使、殿前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上、节度使新授或加恩,并即日捧官告 牒叙谢。宰臣领使或自余差遣并同。贵近者或延座赐茶。中书、枢密或再坐已起,亦殿门使臣奏闻再坐,余官俟次日。观文殿大学士至宝文合直学士、三司使、三师、三公、东宫三师、三少、左右仆射、尚书丞郎、大夫、中丞、太常、宗正卿、宾客、常侍、给事、谏议、中书舍人、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及三馆、秘合校理、检讨、校勘、编修、京朝官以上三司判官、主判官、开封府判官、推官、 牧判官、审刑院详议官、两使留后至刺史、驸马都尉、上将军、统军大将军任钤辖以上、升朝官判司天监及翰林天文、直医宫院者、内客省使至合门祗候、内常侍、枢密都承旨至逐房副承旨新授加恩及诸般差遣,并告谢。其不带职官,如权知开封府、通进银台司、审官、审刑、三班兼 牧使、管勾景灵宫、会灵祥源观、修起居注、在京紏察刑狱、提举诸司库务、判刑部、太常、宗正、司农、大理、太府寺、国子监、流内铨、南曹、登闻检院、 院、诸三宫记室、咨议、翊善、侍讲、开封府司录、两赤知县、发运、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府界提点公事、巡抚经略使、押赐亲王生辰、
国信使、契丹、高丽、交州、夏州国信使副,并特令告谢。其日,皇帝临轩,合门使殿上口奏,舍人引出当殿再拜。稍前告谢,又再拜退。如已起居初出,更不再拜。内客省使及待制、秘书监、三司副使、上将军、观察使以上仍先通今今:疑误。或当作「名」。,后告谢,余官止引出,不通名。宣赐章服者谢恩再拜讫,赴东厢服赐服,再引出再拜。又前告谢,再拜退。
真宗景德元年三月,翰林学士梁颢等言:「详定合门仪制,旧例,皇城内监当库务及在京盐曲、商税、榷货务、香药榷易、粮料院并告谢。今请在内监临如殿庭每日祗应库务使臣初授命日,并许告谢。其余在内库务及盐曲等院,如京官不带职,供奉官以下不带合门祗候,及左右军巡使,并不告谢。如有特旨,不在此例。」从之。
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交趾进奉使黎明昶授峰州刺史,副使黄成雅授殿中丞,乞告谢,从之。
大中祥符四年六月九日,合门言:「臣僚授恩命差遣该告谢,不拘时于崇政殿令勾当殿门使臣(使臣)奏入告谢,殊乖体式。自今惟降麻制及中书、枢密院依旧例不拘时奏入,其余臣僚乞令中书、枢密院札送崇政殿门,方得奏引。其非时转官、授急速差遣,便令辞发,及有特旨令引者,不限此制。」从之。
天禧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合杨亿请比类三馆直馆校理例,自今遇差遣,许赴便殿告谢。从之。
四年四月,诏:「应告谢臣僚,自今令合门并依官叙合班,惟班首出班致词。」旧制:告谢皆各
有陈叙,及合班,悉如前殿之制。
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诏:「自今 臣受命,免其告谢。」
干兴元年三月,仁宗即位,未改元。合门请:「自今告谢臣僚,自后殿退,将所授官告 牒宣头诣内东门,合门遣吏收接,附内东门使臣进呈。俟皇太后圣旨放谢,即再拜退。」从之。
仁宗天圣元年八月,合门言:「准诏,文武官告谢者,并合门供报承旨司,及关报入内内侍省。缘告谢臣僚多俟皇帝出宫,实时趁班,两处供报,深虑漏落。今请应告谢官前一日计会合门编排班次供报,次日引赴崇政殿告谢。所有合该仪制当日内告谢及急速差遣者,不在此例。」从之。
二年正月二十五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事李谘言:「伏见合门条制,文武官该告谢者,须隔日先申合门。窃缘在京监左藏库、三粮料、商税、曲院及司录参军、两赤知县并皆告谢。若以侍从近臣一例隔日关报,实恐有伤国体。欲望自今应大两省以上、三司使副、知开封府凡受恩命差遣,并许当日告谢。」从之,其刺史、合门使以上亦如此例。
九年六月二十二日,诏:「文武臣僚除授差遣,除依(议)[仪]制许当日告谢外,其余除假并限三日内告谢。」
神宗熙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修定合门仪制所言:「奉使契丹国信使副、亲王及臣僚生辰使并入谢。窃详景德通好之后,务欲增重其仪,故命使至今庭谢。然自来不过正衙,盖是出于一时。及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