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0-政书

24-宋会要辑稿-清-徐松-第3485页

愚欲乞使臣充吏职人,更不许荐升陟。其旧充吏职日所得举状,仍不得收使。」从之。
政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诏:「应自今杂流入仕,因功赏推恩,谓吏人、公人、作匠、技术之类,至武功大夫止,不迁横行遥郡。虽奉特旨,许执奏。」
六年十一月二日,诏:「武臣自今应杂流入仕迁至横行者,其恩数请给奏荐等,并依武功大夫法,着为令。」
修立到吏部四选通用令,诸路沿边不得注授宗室女夫。窃详立法之意,盖为不欲宗女远涉烟瘴之地,而其夫或怯懦,有误任使,遂行禁止。然其间实有武略,练习兵机,曾立战功,及累经边任之人,因娶宗女,遂屈之内地,诚为可惜。欲乞宗室女夫曾立战功及曾沿边两任无遗阙,除二广、四川外,应三路沿边,并许注授,使实有材武之人,得以自效。」诏依所乞,仍于元条内添入「有战功非」。 七年二月十二日,吏部尚书张克公奏:「伏
十一月六日,诏吏部:「大小使臣员额盈溢,差注不行。访闻多缘吏职混淆,未经区别。勘会吏人叨冒一命,寅缘请托,规求罢去,径归铨选注授差遣,冗猥之由,实自此出。自今内外诸司合位,应缘人吏补副校尉承信郎者,依格支破请给,不罢吏职,不得参部,都官吏部未得注籍,候转至大夫日,赴部参选,呈试依法。若武功郎以下,应因减放罢职,不得奏辟,止许差充他处吏职祗应。如有该载未尽事件,尚书省取索勘当,条具将上,取旨申明行下。今日以前,特免追改。或日后续降处分,并许执奏不行。如有违犯,并以违御笔论,委御史台弹劾。御史台失弹,三省互紏以闻。务在百执恪意遵守,着为永法,无或冲革。」
宣和二年七月七日,臣僚上言:「比者诏令数下,有所厘正,率由旧章,至训敕在位,冲改元丰法制,以大不恭论,甚盛德也。然有司奉成法,虽知其或戾,不敢辄请。臣请粗陈一二。谨按,吏部右选知州阙,元丰格率注知州人,虽有曾历或实(立)[历]两任与一任之文,要之,知州人
见知州阙,即得射也。至资序之深浅,功过之多寡,下状虽众,差注自有本法。崇宁改格,唯四十五处,远小依旧,又多朝廷取阙为谪降之地,其余并注曾实历知州资序人。夫必待曾实历人,设偶无之,则榜阙虽久,初任合入知州者终不得指射。又其尤远小烟瘴处,元丰格内取通判、知县人者方许注知州人。既非本等人愿就,而以次人,亦须俟经三集两集乃注,滞阂可知也。通判阙,元丰格虽有注曾任一任知州及第二任通判之文,然间曾历一任知州及钤辖大藩通判者,青州一处尔,但注知州人者,成都府一处尔,注知州两经集注第二任通判者,十处尔,其佗则本等人见阙皆可射也。崇宁改格,除青州略同外,但注知州人者二十四处,注知州三经集方许注第二任通判人者一百二十三处,注知州及第二任通判人者两经集方许注初任人者四十三处,注本等人者纔三十二处尔,又皆远小烟瘴,非本等人所愿就也。夫榜阙而本等人睥睨不得射,纵其得射,又三两月而后可。若权住刷阙,则又展月矣,至有百余日而不注者。臣惧夫贤愚同滞也,二者之利害较然。方今减罢创局,裁省冗员,鑴损宫观差遣,吏之集于铨部者不可胜数。如此等弊,政为急务。兼契勘诸路知县阙,因崇宁格差注不行。政和七年十月敕,许不以资序通行差注,文虽小异,实元丰法也。独知州、通判格尚未仍旧,安有事同而法异乎 」诏依元丰法。
六年闰三月二十二日,臣僚上言:「窃谓武臣横阶,高爵也,盖非亲勋弗居。观察使而上,则禄秩恩数,又非他官可拟。今胥吏杂流入仕者,类多得之。虽法有不许转行之文,而寅缘请寄,希求恩旨,丐易出身,则非常法所得限也。臣愿申敕条禁,凡以胥吏杂流入仕者,严其止法,仍不许妄有干请。谓如实非荫补之类,不得求假荫补之名。脱有成劳,宜在褒赏,愿(如)[加]赐金帛而已。」诏令检会见行条法,申严行下,常切遵守。
十二月二十九日,吏部奏:「勘会宗室先承御笔指挥,依熙宁法常许占射,不拘远近差注,仍并替成资。今承御笔指挥,内外官并三年为任。今来所拟宗室替阙,未审合依专法替成资,(唯)[为]复亦合依今降御笔指挥,替三年满阙。」尚书省勘会合替成资,诏申明行下。
钦宗靖康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诏:「今后河北、河东、陕西路州县兵官,每处止许差宗室一员,见任人候任满日罢。」
十一月十一日,诏:「吏部将到部人内,应合入路分都监、将副并系将副已上替罢满阙,及武举出身、有战功、曾历边任之人,并行籍记,不许差借短使,专候朝廷选任。」以上《续国朝会要》。
高宗建炎元年七月十日,诏吏部大小使臣不许移名次归(入)[八]路,候边事宁日依旧法。先是,在部使臣多规
避差使,乞归八路。尚书路允迪以为言,故有是诏。
二年三月八日,诏今后初除城寨及主兵官、巡检、武臣县尉,非边功材武不许差注。
十一月二十二日,赦:「应使臣未得差遣及短使者,并仰于所属投状,依例施行。应小使臣参部违限,合罚重难纲运,限一月许令参部免罚。应命官因出战及捕盗中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