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七十以上柯箕,特与补承信郎。免省上舍生潘子震、周应迪、蔡纮,依太学免省上舍生释褐恩数,并特与补承节郎。内愿赴淳熙十四年殿试者,听。守年免省上舍〔生〕郑觉,与径〔赴〕淳熙十四年殿试,永免解内舍生陈昌龄,中等校定方公辅、黄士卿,并候将来过省,赴殿试唱名日,各与减二年磨勘。永免解外舍生沈仲刚等,并候将来过省,赴殿试唱名日,各与减一年磨勘。」以该庆寿恩,依兵部拟故也。祖父母、父母封(叔)[叙]见「太学」
十六年二月一日,礼部言:「武学堂名上一字,犯皇太子名,合行回避。乞改作『立武堂。』」从之。
二月一日,诏:「武学『教阅堂』改为『立武堂』。」
【宋会要】
绍熙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右谏议大夫何澹言:「窃见武学教导之职,有博士,有谕。复置之初,两员皆差文臣。近年以来,两员皆差武臣。议者以谓,莫若一文一武之为当。盖见今诸生较艺,一场弓马,一场文字。习于(文)[武]者,察其弓马之优劣;习于文者,审其文字之精粗。固有武举全才之人,文字弓马皆能服众,人无异议者。然不常而得也。中间固有不值其人,而徒以充数,亦以弓马绝伦而得之者,出题乖谬,所出论题至云『赵国充可为忠言』,岂不贻笑士类 况武臣而为博士者,多得州麾而去,则其选亦焉可不重哉。欲望今后武学官阙,如是武举之
中有全材者,不妨并置。万一阙出而未有其人,则莫若一文一武以相济。庶几可以为择人,而无冗滥员数之患。」从之。
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诏:「武学放行公试一次,候将来(舍)过省有阙日,依名次拨填施行。」从阅礼斋学生徐习之请也。(舒大刚校点)
崇儒 宋会要辑稿 崇儒四 勘书
宋会要辑稿 崇儒四
勘书
【宋会要】
宋朝三馆书,直馆官校对。太祖、太宗朝收诸伪国图籍实馆阁,亦或召京朝官校对,皆题名卷末。
太宗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崇文院检讨兼秘阁校理杜镐、秘阁校理舒雅、吴淑、直秘阁潘慎修校《史记》,朱昂再校。直昭文馆陈充、史馆检讨(院)[阮]思道、直昭文馆尹少连、直史馆赵况、直集贤院赵安仁、直史馆孙〔何〕校前后《汉书》。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咸平〔中〕,真宗谓宰臣曰:「太宗崇尚文史,而『三史』版本如闻当时校勘未精,当再刊正。」乃命直史馆陈尧佐、周起,直集贤院孙仅、丁逊覆校《史记》。寻而尧佐出知寿州,起任三司判官。又以直集贤院任随领之。
景德元年正月,校毕。篇末并录差(务)[误]文字五卷同进。诏赐帛有差。又命直秘阁刁衎、直史馆晁迥与丁逊覆校前、后《汉书》版本。迥知制诰,又以直史馆陈彭年同其事。
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汉书》历代名贤竞为注释,其得失相 ,至有章句不同,名氏交错。除无可考据外,博访 书, 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签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即赐器币有差。今之行者,止是淳化中定本。后虽再校,既已刻版,刊改殊少。
真宗咸平二年闰三月,诏三馆写四部书一本来上,当置禁中太清楼,以便观览。崇文院言:
「先准诏写四部书一本,以备藏于太清楼。今未校者,仅二万卷。」真宗曰:「如龙图阁所藏书,朕尝阅览,其间尚多讹舛。大凡雠校尤须精至,可特诏委流内铨于常选人中,择历任无过知书者,以名闻。」又命吏部侍郎陈恕、知制诰杨亿同试诗论各一首于银台司,第其优劣。得前大名府馆陶尉、刘筠,前陈州宛丘尉慎镛,前均州郧(卿)[乡]尉沈京,前寿州安丰令张正符,前蔡州上蔡尉张遵,前光州固始尉聂震等六人。又诏有司推择,再得四人,亦命恕等考试。得前舒州桐城簿王昱凡七人。并令于崇文院校勘,给本官俸料,太官供膳。张正符者,未卒业而死。
三年十月,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以直秘阁黄夷简、钱惟演,直史馆刘蒙叟,崇文院检讨直秘阁杜镐,直集贤院宋 ,秘阁校理戚纶校《三国志》。又命镐、纶与史馆检讨董元亨,直史馆刘锴详校。直昭文馆许衮、陈充校《晋书》,黄夷简续预焉,而镐、纶、锴详校如前。直昭文馆安德裕、勾中正,直集贤院范贻孙,直史馆(而)[王]希逸〔校《唐书》〕王希逸校唐书:原无「校唐书」三字。又「王希逸」:原作「而希逸」,史一尢其姓。考《宋史》卷二六八《王显传》,谓王显之子希逸「好学,尤熟唐史」,则「而希逸」当为「王希逸」之误。而下之缺文,当与《唐书》有关。又考前既云「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上文既有校《三国志》、《晋书》之事,而独缺《唐书》无人校勘。依例当有所属,因据补。。五年校毕,送国子监镂板。校勘官赐银帛有差。锴时赐绯鱼。初,诏校《晋书》,或谓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者。帝以语宰臣,毕士安对曰:「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帝然之。故命刊刻。惟《唐书》以浅谬疏略,且将命官别修,故不令刊板。
六年四月,诏选官校勘《道德经》。命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