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阁下。」
五月十五日,诏:「太学选差职事,依条长贰学官,以三舍生次第选补。即才行为众所知,听不次选。」既而国子监言:「淳熙二年四月三日已降指挥,将三舍生合差职事人,铨次科别,立定差格。前廊职事,先差中等上舍,上等释褐出官。次差下等上舍,次差内舍优等校定人,次差内舍平等校定人。诸斋长谕,先差上舍内舍,次差公试解试。谓本监解。第一人,次差外舍校定第一人,次差补试私试第一人,次差公试,解试外舍。校定、补试、私试上三名人。各须有行艺,均以升补及中榜先后高下为序,应格多者为上。内有曾经犯罚人,各在本等之下。本监窃详近降指挥,选差大小职事,既称各须有行艺,即不专用资格。于见行学令所载『才行为众所知,听不次选』正条,初无冲改。其前廊职事,尤当以行艺服众为先。今参照资格,于上舍、内舍通选行艺为众所推人充,庶几人法两得。」从之。
二十四日,诏就太学建造光尧太上皇帝御书石经阁。其见在石经《周易》、《毛诗》、《尚书》、《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外,尚有太上皇帝御书《礼记 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不系太学石经之数。搜访旧章,重行模勒,以补《礼经》之阙。从知熙安府赵磻老请也。
八月十三日,礼部考试官施师点等申:「男括等各赴太学上舍试,委有妨碍。本部欲候别试院开院了毕,别行差官锁院引试」。从之。
十一月二十七日,礼部国子监言:「每遇科举年分,诸州依解额取定合格人赴省试外,乞将其余解发不到试卷,纽计终场人数,每一百人取三人,零分不及三十亦取一人,名曰待补大学生。考试院具姓名,申本州岛置籍。俟太学开补,本州岛给据,申国子监,赴补试一次。其以前曾实得解到省试下人,愿就补者,召保官一员。当年得解赴省人,只照元发解公据赴补。」从之。先是,监察御史潘纬言:「太学比年补试,繁冗太甚,中选者类多假手。欲自今秋科举为始,诸州依解额,取定合格试卷外,仍取备卷,作待补太学生。即于经义诗赋论策内,有两场或一场文理优长者,并行存留,许赴补一次。其实曾得解人每补,听试。」礼部国子监看详来上,故从其请。至淳熙十年八月九日,诏:「自今诸州解试终场人,以百人取六人充待补。」
淳熙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诏:「诸路州军曾实请解之人,令礼部参(诏)[照]贡籍,仍各缴元省试下公据,许赴补试一次。」
六月十三日,诏:「太学补试大院有合避亲之人,并送别院收试。若别试所有避亲孤经发回大院收试之人,止避所避之官,互送别位,依公精加考校。」
八月三日,诏:内舍校定优等,不以有无上舍试年分,并以十分为率。」先是,闰六
月二十三日,臣僚言:「国家以科举取士,内舍、上舍生两优,则月书季考,积累之久,行艺特异,众所推许,有人则取,无人则阙。盖十有余年,而不得一者。今也不然,两优则以岁额为定,纔五六分,便为优选。今乞两优校定十分以上,方得与选,无人听阙。」诏令礼部监学看详,礼部国子监言:「太学见行校定条令,本无立定分数。今乞将内舍校定,若遇上舍试年,优等以十分为率;如非上舍试年,优等以八分为率。已上不及分数,则阙之。仍乞将每岁所校人数,依条例以住学年月及上舍公、私试、孟仲季入等高下相压。若遇上舍试年,优等及十分,如非工舍试年,优等及八分,从上取两名作优等,余并入平等。庶几得中。」
十月一日,诏:「太学生年七十已上,该庆寿赦已补官人,虞拟、潘贸、季嘉言、何上民,并特差岳庙一次。」
六年九月,二十七日,诏国子监上舍试,零分取一名。
十月九日,诏:「太学两优释褐之人,与依状元体例,先与外任一次,然后授以职事官。」以给事中王希昌言:「天子临轩,策天下之士,取其尤异者一人曰状元。舍法选举,有司考校,取其两优者一人曰释褐。状元虽一命得京官,必出而为签判。而释褐之人,一命亦得京官,即入为学官。又贤良判入三等,方任京官、签判;入四等者,止得选入幕官。而宏辞中选者,亦不过止得选人教授。今两优之人,即以京官而为学官;释褐之人,方其未中也,固尝以学官为师矣。一旦中选,则与先生并列。方其未中也,固尝以学录、学谕为师矣;一旦中选,则向之为师者反在北面弟子之列。事之不当,莫甚于此。」故有是命。
十一日,诏「自今上舍试中两优之人,与依殿试第二名恩例。」既而知滁州张商卿言:进士之第一人也,必取之以签判,盖欲其先历州县。今上舍试中两优者,则便释褐,命之京秩,处以学官。不数年,便可为监司、郡守,狱讼财赋,非所素习,岂能保其不谬 乞自今上舍两优之人,依殿试三名前体例,且与资次,注授幕职官一次。候任满日,方与学官差遣。庶使入仕之初,稍更民事。」故有是命。
七年七月九日,诏:「自今国学程文,依旧法从国子监长,贰看详,可传示学者,方许雕印。」从臣僚请也。
九年八月四日,诏:「国子生今举(法)[发]解,依前降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