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嵫阳,下。曲阜,下。泗水,下。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宁阳。下。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改隶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本路。旧领单父、成武、鱼台、砀山、楚邱五县。成武、楚邱改隶曹州,鱼台改隶济州,砀山改隶归德府。至元后,析济州之嘉祥县来属。领县二:

  单父,下。倚郭。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后省入本州。至元二年,复置。三年,还属济州。后改隶本州。嘉祥。下。金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还属济州。后又改隶本州。旧治山口镇。后迁横山之南。金大定中,徙治萌山,城之。

  曹州。上。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直隶中书省。旧领济阴、定陶、东明三县。至元三年,析济南路禹城来属,又析单州之成武、楚邱二县来属,改东明县隶开州。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一,口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邱。中。金初隶曹州,后改属归德府。又以限河不便,改属单州。元初,还隶本州。

  濮州。上。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旧领鄄城、范县。元初析开州之观城,恩州之临清来属。至元三年,析东平路之馆陶,至元五年析东平路之朝城来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六:

  鄄城,上。朝城,中。馆陶,中。有永济镇。临清,下。观城,下。范县。下。旧志:原属东平府,至元二年来属。按此县金已属濮州,旧志误也。

  高唐州。中。金高唐县,属博州。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升州,直隶中书省。置高唐县为州治,析东平路之夏津、武城来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三:

  高唐,中。倚郭。夏津,中。武城。中。宋以卫河决,徙城于旧治东十里。泰安州。中。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奉符、莱芜、新泰三县。至元七年,析济南府之长清来属。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领县四:

  奉符,中。长清,中。莱芜,下。新泰。下。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置。

  德州。中。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旧领安德、平原、德平三县。至元二年,析济南府之齐河,大名府之清平来属,直隶中书省。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领县五:

  安德,中。治洊冈。平原,下。齐河,下。清平,下。德平。下。

  恩州。中。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司候司,历亭、武城、清河、临清四县。元初,析清河隶大名府,武城隶高唐州,临清隶濮州。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历亭入本州。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金冠氏县,属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中书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至大二年,以益都、济南、般阳三路,宁海一州,隶宣慰司,余并令直隶中书省。按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为山东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辖山东东西道,以河间路为治所。《方舆胜览》:河间路领以山东东西追,可证也。刊本作河东山西道,乃字误。至大二年以后,宣慰司始专辖山东东路,移治益都路矣。又至正六年,改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益都路。金益都府,属山东东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书省。全败死扬州,其妻北还,仍为行省,传其子李璮。中统三年,璮反。伏诛,仍置益都路行中书省及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罢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旧领益都一府,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登、莱、宁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莱二州入般阳路,省行淄州入益都县,行泰安州入沂水县。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宁海州直隶中书省。旧领益都、临朐、寿光、博兴、监淄、穆陵、乐安七县。后穆陵并入临朐,博兴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县来属。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县入之。淄川县置于颜神县,废为巡检司。县旧治北城,俗称东阳城,金移治南城,俗称南阳城。临淄,下。至元三年,并入益都。十五年,复置。临朐,下。金析临朐,置穆凑县。元省穆陵。仍入临朐。至元二年,并入益都。二十五年,复置。高苑,下。宪宗七年,省行长山县入之,本属行淄州,来属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