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礼记□经解》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左传》曰: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春秋演孔图》曰:作法五经,束之天地,稽之图象,质於三王,施之四海也。
《汉书》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诗以正言,礼以明体。
范晔《後汉书》曰:马融尝欲训左氏,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精而不博,郑博而不精,既博既精,吾何加焉?”
又曰:桓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及荣入授显宗,减为二十三万言。却复删省,定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後汉书》曰:许慎字叔重,性淳笃,少博学。马融常推敬之。时人谓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於是撰《五经异义》,传於世。
《晋书》曰:刘殷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齐书》曰:臧荣绪常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陈五经拜之,自号“被褐先生”。
《唐书》曰:长庆中,上谓兵部侍郎薛放曰:“为学,经史何先?”放对曰:“经者,古先圣之至言,多仲尼所发明,皆天人之极致,诚万代不刊之典也。史则历纪成败,杂书善恶,各录当时之事,亦是鉴其兴亡;然得失相参,是非无所准的,固不可以典籍为比论也。”上曰:“六经所尚不一,至学之士,白首不能尽通,如何得其要乎?”对曰:“《论语》者,六经之精华;《孝经》者,人伦之大本。穷理执要,真可谓圣人至言。是以汉朝《论语》首列学官,光武令虎贲之士皆习《孝经》,玄宗亲为《孝经》注解,皆使当时大理,海内久安。人知孝节,气感和乐之所致也。”上曰:“圣人以孝经为至德要道,其信然矣。”
又曰:玄宗时,国子司业李元仙涎裕骸啊度礼》、《三传》及《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必事资,经远则斯道不坠。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竞读。《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谷梁》历代崇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既事资训诱,不可因循,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
又曰:文宗每对宰臣,未尝不深言经学。李石因奏施士丐《春秋》可读。上曰:“朕尝览之。穿凿之学,贵为异同耳。学者如凿井然,得美水则已,何必辛苦旁求,然後为得也?”
《广雅》曰:《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体有三也。《五典》,镇也;制作教法,所以镇之上下,其等有五。《八索》,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九丘》者,丘,区也,别九州土气,教化所宜施者也。此皆三王以前,上至羲皇时书也。今皆亡,惟《尧典》在。《易》,变易也。《礼》,体也,得事体也。《诗》,志所之也;敷布其义谓之“赋”,事类相比似谓之“比”,言王政事谓之“雅”,称颂成功谓之“颂”,随作者之志而别名之也。《尚书》,上也;以尧为上始,而书其时事。《春秋》,冬夏终而岁成,春秋书人事,卒岁而究备;春秋温凉,中象政和也,故举以为名也。《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庄子》曰:《诗》以导志,《书》以导事,《礼》以导行,《乐》以导和,《易》以导阴阳,《春秋》以导名分。其数散於天下而设於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导之。(皆导古之人陈迹耳,而后不能常称哉。)
又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矣。干七十君,论先王之道,时周、邵之迹,一无所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老子曰:“幸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道哉!”
又曰:孔子见聃不许,於是纟番(纟番,堆聚之貌。)十二经以说老聃,聃曰:“愿闻其要也。”
《孟子》曰: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王者,诸圣王者也。太平道衰,王迹止息,颂声不作,曰《诗》亡。《春秋》拨乱作衰。)晋之《乘》、楚之《勹弧罚鲁之《春秋》,一也。
《淮南子》曰:五行异气而皆和,六艺异科而皆道。温惠淳良者,《诗》之风也;纯元敦厚者,《书》之教也;清净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揖让者,《礼》之为也;宽和简易者,《乐》之化也;刺讥辩议者,《春秋》之靡也。故《易》之失也鬼,《乐》之失也淫,《诗》之失也愚,《书》之失也劫,《礼》之失也乱。此六者,圣人兼用而裁制之。
又曰:玉石之相类者,惟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惟圣人能论之。
扬子《法言》曰:或问《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
又曰: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