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姓部艺文
  陈氏族谱序        宋张浚
左司丞相福国公陈公以其所修陈氏家谱示予且
属为之序浚肃观毕卷而叹曰盛哉斯谱仁义蔼然
矣按江南之有陈氏自太监太公逵始其后析居分
为二十一支再分为五十四小支康伯公则自仁瑞
公支由颍田避难而睦而怀玉而莆而泉而谯再徙
而来者也去太监盖千有余年其间以文章道德勋
名功业自见于世者不可&#缕于戏盛矣哉公承父
兄之命请于朝而修谱今始克因厥遗绪诠次成编
然必先之以旧谱序文者明作谱之权舆也次之以
史传记载者姓氏之源流也又次之以郡县及世表
者见门第素望有在也于是为图以详世系焉其为
图也准欧阳氏五宗九世之法推而上之则见其本
之所自出逊而下之则见其支之所由分愈推则愈
高而尊尊之义昭愈逊则愈卑而亲亲之仁溥谱法
莫备于兹矣复以行实见于翰墨间者系之则又推
谱之余意也嗟夫谱岂易言哉自大宗小宗之法废
而尊尊亲亲之道所赖以不坠者惟谱牒存焉尔至
欧阳氏推本年表着为图谱而后谱法有定论盖得
大宗小宗之遗意也近世公卿大夫士家鲜知讲及
于此间或牵联附合如剪桃接柳气味不相入也或
填隙补空如断港绝潢脉络不相贯也浑沦者病繁
芜简略者病枯索大率无征无法谱云乎哉夫图永
传者贵乎有法冀后信者贵乎有征无信不足传无
征不足信公之是编世系虽远断自仁瑞公始迁弋
为适则有征矣谱牒虽伙本于欧阳氏之格律为正
则有法矣是诚足以传永信后视彼穿凿谬戾之习
岂不径庭也哉公勋名德业前辉后裕轩轾穹壤熏
灼古今独步当世宜其所成之不苟也如此是编成
不特陈氏子孙皆有以兴起其尊尊亲亲之意引而
不替而四方贤士大夫苟有敦仁义重本始者且将
于此取法焉庸叙以归之
  御赐陈康伯金线谱序     汪藻
吏部尚书左仆射进封福国公陈康伯请于朝而作
家谱上赐诰以褒之命史臣汪藻以叙之藻端拜而
言曰夫六朝以来家有谱系之学又有谱系之书隋
经籍志载天下郡县国氏族谱若干卷唐世此学此
书盛行五季淆乱四方割据马殷在湖南独能薄赋
轻徭又招纳贤者故中州士多归之后以希声兄弟
争国士稍稍散去今观陈氏之谱其先世系出颍川
陈乡晋永嘉之乱太尉广陵郡公准之六世孙步兵
校尉鼎南迁分为五大支太尉十九世孙云骑将军
真二十二世孙常侍将军峤沆迁于睦州宗系载于
碑碣国史为官族二十四世孙太监太公逵自睦州
因官担簦而来乃息肩于信之辉光黄銮社后五年
徙居怀玉山下隐浆社居焉生三子长材析居于前
号曰前陈次林析居于后号曰后陈三为僧但缘山
水秀奇风气完固陈氏又世多积德泽及子孙由是
英杰辈出开科业儒者一百三十余人蕃衍盛大析
居于祥符九年分二十有一支三十二世孙仁瑞遭
难避地于亳州谯县三里后迁于弋之峦山下爱山
水之胜遂迁居焉生一子钦拜官莆田尉寻擢承直
郎判信州谥明道以明堂及以孙贵恩赠太师追封
英国公实起家之祖生二子长文义早年高尚晚以
礼聘玉山书院山长谥学正以孙贵赠太保追封镇
国公次文清以文荐知东阳尉文义生仕尧以孙贵
赠太师追封越国公谥孝靖生三子长林仲以皇恩
赠上骑军都尉次荣仲以力名封上骑轻车都尉次
亨仲登绍圣甲戌进士拜左承议郎寻擢江浙提举
转运副使以子贵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忠肃生二
子长康侯登建炎己酉进士授迪功郎累擢防御支
使大中大夫统制次康伯登宣和丙午进士拜左右
仆射进封福国公家声世范赫赫播扬世不乏人夫
木之茂者必盛流之远者必深兹谱之作上不忘其
所自下不忘其所传又所以收人心怒之性为尊
尊亲亲之念昭穆以之而明亲&#以之而辨庆吊以
之而往来患难以之而矜恤服虽尽而情不尽后之
子孙继述而起者&#流而寻源斯谱之所以不可不
作焉方今圣皇在上天成地平相协厥居彝伦攸叙
时乃化行于上而俗美于下也吁陈氏之子若孙能
体是心而勿替引之则世泽之衍世德之深有以光
于前而谱之传愈远而无穷矣藻承圣上命俾书其
端不敢以不文辞
  书家谱石刻后        陈亮
陈氏得姓所由来甚详今不复载自太丘长以来逵
既渡江其后中微霸先用以为陈历历可考及唐末
五代比于皇朝之初陈氏散落为民谱不可系今断
自我七世祖始从所逮闻也自我皇祖若诸从兄弟
岁时祭祀有所谓军阵者次尹儿时不得问今莫可
质犹记湖州尚书一人以待博闻者参考
  天台陈氏先祠记     明方孝孺
天台陈氏居东哲山者为着姓其先自婺来迁至秉
彝十余世矣族之盛几近百家秉彝之祖恐其族大
服降其情或离而不属乃为祠祀始迁祖而使族人
合祭以维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