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太府监秩正三
品领左右藏等库掌钱帛出纳之数太卿六员正三
品太监六员从三品少监五员从四品丞五员正五
品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八人译史三人通事
知印各一人奏差四人中统四年置至元四年为宣
徽太府监凡内府藏库悉隶焉八年升正二品大德
九年改为院秩从二品院判参用宦者至大四年复
为监定置如上
武宗至大二年改度支院为监太监二员复利用院
为监太监五员
按元史武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度支监秩正三
品掌给马□刍粟卿三员正三品太监二员从三品
少监三员从四品监丞二员从五品经历二员知事
一员提控案牍一员照磨兼管勾一员令史十四人
译史四人通事知印三人奏差四人典吏五人国初
置孛可孙至元八年以重臣领之十三年省孛可孙
以宣徽兼其任至大二年改立度支院四年改为监
利用监秩正三品掌出纳皮货衣物之事监卿八员
正三品太监五员从三品少监五员从四品监丞四
员正五品经历知事照磨管勾各一员令史八人译
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六人典吏二人至元
十年置二十年罢二十六年复置大德十一年改为
院至大四年复为监
仁宗延佑元年敕内侍勿文阶又定秘书监参用
宦者二人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元年六月戊子敕内侍今后
止授中官勿文阶 按百官志秘书监秩正三品
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卿四员正三品太监二员
从三品少监二员从四品监丞二员从五品典簿一
员从七品令史三人知印奏差各二人译史通事各
一人典书二人典吏一人属官著作郎二员从六品
著作佐郎二员正七品秘书郎二员正七品校书郎
二员正八品辨验书画直长一员正八品至元九年
置其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大
德九年升正三品给银印延佑元年定置卿四员参
用宦者二人
延佑二年五月甲戌加授宦者中尚卿续元晖昭文
馆大学士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文宗至顺三年十月宁宗即位庚戌以宦者铁古思
哈里兀E儿黑狗者阔阔出并为中政院使
按元史宁宗本纪云云
顺帝至元元年以御史台言裁减宦官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元元年九月庚子御史台臣言
国朝初用宦官不过数人今内府执事不下千余乞
依旧制裁减冗滥广仁爱之心省糜费之患从之
至元四年八月己巳申取高丽女子及阉人之禁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元六年五月丙子以宦者伯不花为长宁寺卿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七年二月丙戌以宦者伯帖木儿为司徒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宦官至一品二品者依常
例给俸禄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宦寺部汇考三
  明
太祖洪武元年谕宦官不得预政典兵
按大政纪洪武元年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吾观史
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
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之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
吕强张承业之徒岂得无之但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圣人之深戒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传
命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
人主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者不得典兵虽欲为乱
其可得乎
洪武二年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
按大政纪洪武二年八月己巳命吏部定内侍诸司
官制谕之曰朕观周礼所记未及百人后世至逾数
千卒为后患今虽未能复古亦当为防微之计古时
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酰醢司服守阍数事今朕亦不
过以备使令非别有委任可斟酌其宜勿令过多又
顾谓侍臣曰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中不一
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蔽矣以为心腹即心腹
病矣驭之之道但常戒□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
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自不敢为非也乃定置内
史监奉御六十人尚宝一人尚冠七人尚衣十人尚
佩九人尚礼八人尚乐七人纪事二人执膳四人司
脯四人司香四人涓洁二人置尚酒尚醋尚面尚染
四局设正一人副二人置御马御用二司设正一人
副二人内府库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内仓监设令
一人丞二人及置东宫典玺典翰典膳典服典乐典
乘共六局局设局郎一人丞一人又置门官午门东
华门西华门元武门奉天门左右顺门左右红门皇
宫门坤宁门宫左门宫右门各设正一人东宫门官
春和门东宫后门宫左门宫右门各设门正一人
按春明梦余录中官之制凡内使小大者乌木牌平
巾者不得衣员领束带唯请轿长随并都知监长随
各狮子等补束角带及有牙牌官帽便谓之奉御正
六品得服麟补束金厢□瑁或犀带自奉御而上左
右监丞五品左右少监从四品太监正四品太监而
上方服斗牛补再升则膝[飞鱼斗牛及蟒衣再升
方赐玉带冬则光素夏则玲珑三九月则顶收再升
则内府骑马凡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