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谦让臣下固请而后
从兹皇上以故事谦让为言则无不可若谓必当自
处而外廷有请即谓之无君无父心怀悖逆然则汉
文即位之元年而群臣首以建储请岂非不祥之甚
悖逆之尤者哉而文帝从之如响其后享国最长由
此观之建储何妨于圣德抑何利于群臣之身家也
且圣谕又谓子不望于君父之旨而私结人心以言
激君父夫元子年未十龄更防其私结人心则自此
日长月壮群臣愈当避私结之嫌永不敢再求册建
再议出阁此岂君臣父子之间所宜有而臣等又安
所逃万世依阿误国之名哉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
天下之人心上天所寄命之人心也皇上临御以来
何一日不言谨天戒何一日不言守祖法今忽以天
所寄命万万人之公心谓之归过而不忠以祖宗传
序万万年之定典谓之不祥而当讳苦哉臣锡爵自
此目不能收泪口不能下食矣百官至众百姓至愚
至众之口不可以一人御至愚之心不可以独见晓
今皇上即自谓心无摇乱皇贵妃密有赞言此暗室
无影之事臣等奉何凭据晓谕外廷而天下亦岂有
因此遂解疑息嚣之理臣适又闻外间喧传中宫有
疾嫌疑之间甚而以小人极暧昧之心窥皇上臣窃
痛之且世俗浇漓人情但有节外寻枝谁能暗中揭
日臣以小胆病怯之人猥受皇上赤心肺腑之托而
闻此窃窃汹汹之语欲言则口软欲默则心伤安得
不战汗股栗而欲逃也即今边境驿骚羽书辐辏臣
不为忧朝堂聚讼烦言诋诃臣不为辱臣之所忧者
主德不光宗社不安而外宁且有内忧也所辱者言
不见信忠不见明而人非兼有上责也且即使上未
必责臣而倍恩于臣则愈使臣倍受责于天下臣之
忧与辱顾方大耳方今英贤满朝遗逸满野皇上倘
欲求逢迎迁就之术则不必留臣倘必欲留臣则臣
方寸惟有此一腔血目中惟有此一行泪知其必不
当上心而持国是无疑也伏惟皇上念臣宿疾之难
支悯臣报恩之无地特准骸骨还乡然后从容察臣
母子强留之身欲以谁报旦暮且朽之骨欲以谁攀
断然行臣之言使国本永安人心大定则臣虽去而
亦荣矣臣不胜忠爱激切昧死乞怜之至
  还朝疏           前人
谨题今日复蒙圣恩特降御笔谕元辅卿公清正直
朕所倚赖今冲寒驰驱疾趋来京忠勤可嘉朕心忻
慰欲出与卿一见昨者连日侍奉圣母稍觉劳倦今
早览卿密奏揭帖悉见卿忠君为国之诚朕虽去岁
有旨今春行册立之典昨读皇明祖训内一条立嫡
不立庶之训况今皇后年稚尚少倘后有出册东宫
乎封王乎欲封王是背违祖训欲册东宫是二东宫
也故朕迟疑未决既卿奏来朕今欲将三皇子俱暂
一并封王少待数年皇后无出再行册立庶上不背
违祖训下于事体两便卿可与朕作一谕旨来行钦
此该文书官李文辅恭捧到臣私寓臣焚香叩头伏
读一过不觉感激涕零窃念臣以私情久稽严召今
虽冲寒疾趋而来然前此违慢之罪已万万不能自
赎荷蒙我皇上至仁至慈如天如地不惟不加厌弃
重以恩赐骈蕃慰劳兼至皇上真臣之父母也父母
之于子既拊摩其□痒疾痛则子之事父母岂得不
委曲为之承颜顺志而敢复顾外廷之口吻复沽自
己之名誉乎第事理有至当不易之论人心有不言
同然之公有如一时之权宜未能传之万世而无弊
一人之裁断未能协之舆论而无疑则臣之心终有
未安者即如圣谕中所称中宫尚少倘后有出恐于
祖训有□要将三皇子一并封王少待后日再处顾
臣窃惟自古国家虽有立嫡不立庶之说然实谓嫡
庶并生有子以防搀越伦序致启争端今皇上嫡子
尚未生而庶子年已至十二龄向未有待嫡之意乃
自今日发之使臣等何以造次奉行抑臣又惟皇上
所虑不过为中宫耳而此事甚有成说甚为易处昔
明帝取宫人贾氏所生之子命皇后养之为子唐元
宗取杨良妃之子命王皇后养之为子宋真宗刘皇
后取李宸妃之子为子旋皆正位储宫而三宫妃压
于嫡母之下未尝加进位号今日事体正与此同与
其旷日迟久以待将来未定之天数孰若酌古准今
以成目下两全之盛美臣之愚见以为必如此行万
妥万妥且皇长子既以中宫为母即系正嫡所生之
母亦自不必加封上则使中宫安心抚养不必以子
非己出为嫌下则使皇贵妃不失尊重不必以母从
子贵为嫌而四方闻之又皆仰服皇上善处母子嫡
庶之间欢呼祝颂将垂之史册而有光矣臣谨依阁
中故事遵谕并拟传帖二道以凭圣明采择施行然
尚望皇上三思臣言毕竟俯从后着可以曲全恩义
镇服人心耳臣不胜惶悚迫切
  请举大礼疏        叶向高
为大礼届期群情望切恳乞圣明亟赐举行事臣等
备员留京窃闻皇长子册立冠婚久轸圣怀近者明
旨涣颁好逑豫定人人举手加额喜吾君之有庆卜
国祚于无疆臣等何幸躬逢盛典乃自冬及春为期
已迫在廷诸臣连章上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