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六年。世祖。使有司奏。曰。臣闻□宇崇居。非期宏峻。拳跪伏。非止敬恭。将以施张四维。缔制八寓。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唯浮屠为教。逖自龙堆。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定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随方之[少]迹。迷制化之渊义。夫佛法。以谦俭自牧忠虔。为道不轻。比丘遭道人斯拜。目连桑门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故成康创议。元兴载述。而事屈偏党。道挫余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九仙□□宝。百神耸职。而畿辇之内。舍弗臣之氓。陛席之间。延抗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比当尽虔礼敬之。容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诏可。前废帝初复旧。

  太宗□□□年。诏诸僧寺。随宜修复 按宋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天竺传。世祖宠姬殷贵妃薨。为之立寺。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为寺号。前废帝。杀子鸾。乃毁废新安寺。驱斥僧徒。寻又毁中兴天宝诸寺。太宗定乱。下令曰。先帝。建中兴及新安诸寺。所以长世垂范。弘宣盛化。顷遇昏虐。法像残毁。师徒奔迸。甚以矜怀。妙训渊谟。有扶名教。可招集旧僧。普各还本。并使材官。随宣。修复。

  泰始七年。以故第为湘宫寺 按宋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南史虞愿传。明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帝大怒 按续文献通考。泰始七年。以故第为湘宫寺。

  齐

  世祖永明六年。敕沙门法献元畅。为天下僧主会。又敕。僧于帝前称名为定式 按南齐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永明六年。帝敕沙门法献元畅。为天下僧主会。帝前称名不坐。他日中兴寺僧钟。于帝前称贫道。乃诏称名为定式。

  永明十年。竟陵王子良。启进沙门于殿户前诵经 按南齐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竟陵王子良传。永明十年。世祖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启进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子良。按佛经宣旨。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永明十一年。诏公私不得出家。及起立塔寺。惟年六十。听朝贤选序 按南齐书世祖本纪。永明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戊寅大渐。诏曰。我识灭之后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晡而已。显阳殿玉像诸佛。及供养贝。如别牒。可尽心礼拜供养之。应有功德。事可专在中。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惟年六十。必有道心。听朝贤选序。

  高宗口口口年。建皈依寺。造千佛金像 按南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齐明帝。尝持六斋修十善。诵法华般若等经。建皈依寺。造千佛金像。

  梁

  高祖天监四年。作水陆大斋。诏天下寺院。击钟以救地狱之苦 按梁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纲目。初武帝梦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为作水陆大斋救□之。帝乃扣沙门。惟志劝帝。寻经必有因缘。帝乃取佛经。躬自披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于夜捧文停烛。白佛曰。若此文理协圣凡。愿拜起时。此灯自明。或仪式未祥。灯暗如故。言讫投地。一礼初起。灯烛尽明。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于镇江金山。依议修设。志又尝假帝神力。令见地狱苦相。问何以救之。曰。夙生定业。不可顿灭。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诏天下寺院击钟。当舒徐其声。

  大通元年。车驾幸同泰寺。舍身 按梁书高祖本纪。大通元年三月辛未。舆驾幸同泰寺。舍身。甲戌还宫。赦天下。

  中大通元年。舆驾幸同泰寺。舍身。公卿以下。以钱奉赎 按梁书高祖本纪。中大通元年。秋九月癸巳。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冬十月己酉。舆驾还宫。大赦。改元 按魏书萧衍传。衍崇信佛道。于建业起同泰寺。又于故宅。立光宅寺。于钟山。立大爱敬寺。兼营长干二寺。皆穷工极巧。殚竭财力。百姓苦之。曾设斋会。自以身施同泰寺为奴。其朝臣三表不许。于是内外百官。共敛珍宝而赎之。衍每礼佛。舍其法服。着乾陀袈裟。令其王候子弟。皆受佛诫。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衍自以持戒。乃至祭其祖祢。不设牢牲。时人皆窃云。虽僭司王者。然其宗庙。实不血食矣。衍未败前。灾其同泰寺。衍祖父墓前石麟。一旦亡失。识者。咸知其将灭也。

  中大通三年。两幸同泰寺说经 按梁书高祖本纪。中大通三年。冬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众。说大般涅经义。讫于乙卯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