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也。童子述先生遣迎之意。四人见先生问曰:
   「子何以预知吾等之至。」
   先生笑曰:
   「只是心清。」
   四人大惊异。述于朋辈、朋辈惑之。往往有人来叩先生以吉凶之事。先生言多奇中。忽然悟曰:
   「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
   遂~口不言。
    思脱离尘网、超然为出世之事。惟祖母岑太夫人与父龙山公在念、不能忘情。展转踌躇、忽又悟曰:
   「此孝弟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
   乃复思三教之中、惟儒为至正。复翻然有用世之志。
  明年迁寓于钱塘之西湖。怎(迮)见得西湖景致好处。有四时望江南词为证。
    西湖景
   春日最宜晴
   花底管弦公子宴
   水罗绮丽人行
   十里按歌声
    西湖景
   夏日正堪游
   金勒马嘶垂柳岸
   红妆人泛采莲舟
   惊起水中鸥
    西湖景
   秋日更宜观
   桂子冈峦金谷富
   芙蓉洲渚丝云间
   爽气满前山
    西湖景
   冬日转清奇
   赏雪楼台评酒价
   观梅园圃订春期
   共醉太平时
   又有林和靖先生咏西湖诗一首。 
   混元神巧本无形
   幻出西湖作画屏
   春水净于僧眼碧
   山浓似佛头青
   栾栌粉堵e鱼影
   兰社烟丛阁鹭翎
   往往鸣榔与横笛
   斜风细雨不须听
   那西湖。又有十景。那十景。
    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段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钟。雨峰出云。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先生寓居西湖、非关贪玩景致。那杭州乃以酵跚氏及故宋建都之地。名山胜水、古刹幽居、多有异人栖止。先生遍处游览、斡兴遇。
    一日往虎跑泉游玩。闻有禅僧坐关三年。终日闭目静坐、不发一语、不视一物、先生往访。以禅机喝之曰: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其僧惊起作礼、谓先生曰:
   「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甚么、眼睁睁看甚么。此何说也。」
   先生曰:
   「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答曰:
   「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先生曰:
   「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答曰:
   「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
   「还起念否。」
   僧答曰:
   「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
   「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僧猛省合掌曰:
   「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先生曰:
   「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w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言未毕、僧不觉大哭起来曰:
   「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次日先生再往访之。寺僧曰:
   「已五鼓负担还_矣。」
   先生曰:
   「人性本善、于此僧可验也。」
   于是益潜心圣贤之学。
    读朱考亭语录反复玩味。又读其上宋光宗疏、有曰: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掩叹曰:
   「循序致精渐渍洽浃、使物理与吾心混合无间、方是圣贤得手处。」
   于是从事于格物致知、熬僖皇隆⑴汕晓、必穷究其归、至于尽处。
  弘治十七年甲子、山东巡按御史陆、重先生之名、遗使致聘、迎主本省_试。先生应聘而往、得穆孔晖为解元。后为名臣。是省全录、皆出先生之手。
  其年九月改兵部武选司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