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伤损元气者。皆不使少干圣虑。自然百体康豫。万福骈臻。上可以慰九庙在天之灵。下可以慰天下臣民之望矣。事遂得止。此辛巳正月初旬事。时去晏驾尚六十余日。未必非从容调治所延。万一如内侍言。药投即有他故。石斋何以自处。以近事观之。普天同恨。可以永鉴矣。
疾病大约多起于酒色。而帝王为尤甚。武皇病根已深。南郊一献。呕血而踣。景象可知。吴场谷为院使。先一岁在临清。固曰。病急矣。幸可及还内耳。还而犹能支持百余日。则药之功也。贞皇之病止是虚弱。尚能视朝。大黄劫泄后。犹能延见t臣。传宣取药。亲举玉盏。若以温平之剂缓缓滋养。自然平复。乃进红铅助火之物。一夕遂致大故。误之一字。罪安得免。况武皇时内臣纵恶极矣。凡事阁臣不得自专。而此事尚传阁拟旨。阁臣犹得执正。今一⑺炒印W砸砸庑兄。可乎。
或曰。误则坐罪甚轻。今当如何拟议。曰。在齐民。有误有故。天子其可误乎。误则大不敬。与盗大祀神御物。伪造御宝。同科。皆斩。若曰故。直以谋大逆论。盖其下注曰。谋毁宗庙山陵宫阙。天子一身。宗庙之主也。故下它药不利于君。非大逆而何。故必有谋。谋则有主使矣。在十恶中俱服上刑。不忍言。不可言。暗暗藏影。俟人理会。乃误字入第六款。有分别。有次第。律意之精如此。杨康简曰。误与故同。余犹以为多一层。不若从天子身上起见。看得误字大。更自直捷。其误而杖止一百者。乃小小出入。无关大故者也。不可曲解。尤不可错引。
禁狱
我朝制度严密。尤慎于刑狱。二祖多由锦衣卫发落。此所谓天断也。不必言。自后必经法司招拟以上。然事于宫禁。如天顺丁丑徐正、嘉靖壬寅扬金英两狱事。如何成招。成则非臣子所敢言。不则事体重大。无径自下手之理。若曰旨出宫中。自来无内降极刑之事。况刑人于市。谁人莅之。即如郭中允之戮。亦必会议题本。方票严旨行事。则以前两事。诸公试设身处此。当如之何。大约变出理外、事外。顷刻立决。并其藁削去。与逆人骨肉俱化为灰烬。而亦不没其实。着之录中。春秋内大恶不书。讳之也。讳者。不忍言也。甚之也。文字简严。书法隐然自见。况又有素臣之手在。至刘文泰一案。虽不可并论。然武皇未登极。即已下狱。孝皇未葬。加杖尽法。则罪人既得。无烦它说矣。
医民
徐应明。号k溪。兰溪人。少与赵文懿公同学。赵日有名。应明意不自得。一日谓曰。汝医国。吾医民。各行其志。可乎。赵曰。国医赊。且不必遂。民医实。人求我而应之。造化在手矣。遂从时师游。厌而去之。遇异人有别传。决生死远近。或预订。或逆定。皆奇验。游楚中。诸名公争致之。有欲传其术者。曰。必有活人心地则可。苏中翰惟霖有隐病。诊之。言状。约于一年前。无一字虚发。苏将师事焉。忽一日卒。人以为仙去。不死也。
用时文
辛酉。予有不寐之病。彻夜宛转。心火焦灼。诸医束手。不得已。检古方试之。无一验。愈困。自分必死。命孙子信手抽架帙。指八字。定吉凶。初得龙为祥之来五字。甚恶之。又得用时文三字。不可解。馆客邵生持王宇泰证治一书至。悟曰。得非医家之时文耶。检不寐一款。其方自丹溪递至末。有戴元礼二方。平平无奇。恍然曰。时文在此矣。服之。就枕即卧。次日稍平。渐渐调服。而先一月膈病。上下如分两截。中痛甚。不能支。余友缪仲醇至。用苏子五钱即止。盖余危病。自丁巳后此为最甚。去死几希。仅存之年。可不自爱乎。
书蝇
诸生俞某久病。家赤贫。不能具医药。几上有医便一册。以意检而服之。皆不效。有一苍蝇飞入。鸣声甚厉。止于册上。生泣而祷曰。蝇者。应也。灵也。如其有灵。我展书帙。择方而投足焉。庶应病且有瘳乎。徐展十数叶。其蝇瞥然投下。乃犀角地黄汤也。如方制之。而苦无犀角。俄出门。失足踏坎中。甚痛。以为石尖。视之。犀也。服数剂得愈。
本草
唐高宗时。于志宁与司空李绩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帝曰。本草尚矣。今复修之。何所异邪。对曰。昔陶弘景以神农经合杂家别录注之。江南偏方不周晓。药石往往纰缪。四百余物。今考正之。又增后世所用百余物。此以为异。帝曰。本草别录何为而二。对曰。班固唯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民录乃称之。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舍气。而黄帝以前文字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华陀、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帝曰。善。其书遂大行。
灰性
医书云。烧灰存性。存性二字最妙。可见万劫成灰。性未尝不存。今人当陷溺之后。四端时露。即死。枯骨犹能荫后。惟业重。毒火烧然不留。则性灭。天地圣人无如之何。
医不治老
贾敦实。曹州人。唐贞观时历怀州刺史。永淳初疾笃。子孙延医。却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
寒疾免祸
武元衡遇盗之时。裴晋公首裹毡帽。虽伤不死。考其时乃六月下旬。一曰六月三日。晋公尝有寒疾。盛暑裹毡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