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魏语》共一卷、唐无名氏《张延缓别传》一卷、唐《水部式》一卷、唐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一卷、残《地志》一卷、唐李筌《阃外春秋》二卷、《星经》(附立像诗)一卷、北齐祖埏《修文殿御览》一卷、唐杜嗣先《兔园策府》残卷、唐李若立《C金》一卷,又残类书二卷、无名氏赞《道德经义疏》一卷、《唐人选唐诗》一卷,皆千余年未见之秘册也。此外有《周易王弼注》一卷、《古文尚书孔氏传》(夏商二书)、《毛诗》四卷、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三卷、范宁《b梁传集解》一卷、陆德明《周易释文》一卷、《庄子》三卷、《文选李善注》二卷、又无注者一卷、徐陵《玉台新咏》一卷,虽大半残缺,与宋以后刊本,大有异同。罗君拟尽用玻璃版精印,并加考订,已成其半,数百年来争重宋元刊本,今日得见六朝唐人写本书,又得读种种佚书,不可谓非艺林一大快事也。伯君寄来照片中,尚有《二十五等人图》、《新集文词》、《教林文词》、《九经钞》,均唐时浅人所为,燕陋殊甚。又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则房中家言,又有一卷乃唐初某僧行赁,此二书罗君拟不印行,而益以所藏《春秋后语》、《秦语》残卷、《太公家教》一卷,并移书伯君属照《陈子昂集》、《唐历日》,及唐刊《切韵》、《唐韵》等,汇成全书。盖敦煌所出四部书之精华,略尽于是矣。汲冢所出之书,计《纪年》十三篇、《易经》二篇、《易系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国语》三篇、《名》三篇、《师春》一篇、《琐语》十一篇、《梁邱藏》一篇、檄书二篇、生封二篇、大历二篇、《穆天子传》五篇、图诗一篇、杂诗十九篇,凡七十五篇。七篇简尽折坏,不识名篇。今其存者,不及十分之一。《师春》一篇,宋时尚存。《纪年》今尚有全帙,然皆后人假托,非汲冢原本。其真汲冢之书,存者惟《穆天子传》耳。今敦煌所出之书,其时代虽近,然晋太康距周末仅五百年,今日距离唐末已千年,而分量之多,抑且过之。今得罗君一一考订印行之,不至于汲冢之书,藏之中秘,旋为灰烬,其有功于艺林大矣。
  
  简牍出土之事
  简牍出土之事,古代亦屡有之。其最古而又最富者,为晋太康中之汲冢书,存今者仅有《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二种。而《纪年》一书已非原本,《穆天子传》虽未有窜乱之事,然其中古字不似周代古文,而反似魏晋三体石经中古文及《伪古文尚书》,则其书之果为汲冢原书否,与当时荀浴⑹等果能真识古文,及能正确写定否,尚一疑问也。与汲冢书同时出土者,当有汉明帝显节陵中册文,则不过一简。又南齐时襄阳人发楚王冢,得《考工记》十余简。惟宋政和中,关右人发地,得竹木简一Y,往往散乱,惟讨羌符文字尚完,后其简入梁师成家。《三朝北盟会编》载靖康中金人所索宋内府重器,有木简一项,则当时所得者,后为金人辇之而北矣。以数次出土者,较之斯坦因氏所得,除汲冢外,其余皆琐屑不足道数。即以汲冢书论,则《穆天子传》、《纪年》二书,皆周初或古代事,自不能尽信。斯氏所得,则皆汉晋人之簿书公牍,纪当时事者,较之史书之成于后人手者,尤为可贵。又古代未有摄影之术,印刷之法,流传之道,惟赖释文。而魏晋之交,古文绝学,以隶定古,盖难尽信,故原本既亡,其书即熄。今则简牍西去,印本东来,其可读可释,可久可传,殆无异于原物。此今日艺术之进步,而为古人所不可遇者也。
  
  木简之长者为尺牍
  木简之长者,得汉建初尺一尺五寸许,其余大抵长一尺,即所谓尺牍是也。其形制之异者,有觚有簿。觚有作三形,以一面广者为底,而以二狭面向上,自其端望之,则成一钝角二等边三角形。罗叔言参事据古代盛酒之觚及宫室之觚,证觚之确为三面,以正颜师古觚为六面或八面之说,其论笃矣。簿则短而广,前绌后直,与笏形相似,余据《汉书・武五子传》、《蜀志・秦宓传》及杜预《左传注》,证此种簿,非徒用以记事,且以代手板之用,与周人用笏以书思对命同意。皆足以补正余前作《简牍检署考》之不足者也。
  
  简中书体
  简中书体,有小篆(仅二简),有隶书,有草隶,有章草,而天汉三小一简,隶书极草率,笔势方折,竟似正书。草隶向惟于汉陶器墓砖中略见一二,简中此体极多。章草则于王莽时简中已见之,而草隶与章草,亦无甚界限,亦犹章草之于后世之草书也。汉人墨迹,自六朝之末至于唐宋久已无存,《淳化阁帖》所刻张芝等书,实为几经传摹之本。吾侪生千载后,反得见汉人手迹,不可谓非奇遇也。
  
  过所
  余于日本大津三井圆满院中,见唐时通关券二纸,一越州都督府给日本僧圆珍过潼关者,一尚书省司门所给过蒲关者。觉时匆促,未及录其文。此即《唐六典》“司门郎中”条所谓“过所”也。过所二字,见郑康成《周礼注》,则汉时已有此语,然当时通谓之传。汉传或用木,或用帛,其用帛者则谓之],见《汉书・终军传》,其用木者则谓之ぃ见《说文》。今英伦帝室博物馆中,尚有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