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通和使王I来。闻军已至西京,不复请三镇,直以画河为言,陛对不逊。」

  ▲二十一日,诏耿南仲使斡离不军,聂昌使粘罕军,许以大河为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壬午……命耿南仲使斡离不军,聂昌使粘罕军,许画河为界。」按是月壬戌朔,壬午为二十一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遣门下侍郎耿南仲使斡离不军,知枢密院聂昌使粘罕军。即日出国门,许以大河为界,且告和也。」
  按靖康纪闻云: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诏罢诸司庶务,专以应副军期为主。遣使交割东北地界,以通和国信使为名,同枢密使聂昌使河东,门下侍郎耿南仲使河北。二十二日,耿南仲、聂昌偕金使王芮一十三人出国门。」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亦将其事系于二十二日,与靖康要录二十一日「即日出国门」小异。又考宋史卷三五三聂昌传:「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则靖康要录脱「同」字,误。

  ▲二十三日,斡离不军至城外,屯刘家寺。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乙酉,斡离不军至城下。」按是月壬戌朔,乙酉为二十四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斡离不军至城下,屯刘家寺。」此系二十三日,适差一日。

  ▲二十五日,火南熏、陈水、固子、万胜、西水、封丘等十一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夜,烧南熏门、陈水门、固子门、万胜门,续又烧西水门、封丘门,凡十一座。」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亦云是日「金游骑先犯京师。」

  ▲二十七日,攻东水门,并遣杨天吉、王I、孛堇撒离母入城议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戊子,金人攻通津门,范琼出兵焚其砦。」按是月壬戌朔,戊子即二十七日。又通津门即东水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人攻东水门,范琼出兵焚寨。」
  同书三十日:「先是二十一日,金人遣杨天吉、王I、孛堇撒离母来……二十七日,再遣杨天吉等入议……」

  ▲二十八日,又遣刘晏来议和,馆诸都亭驿。晏语云:「国相元帅兵亦到,请皇帝出城会盟。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己丑……斡离不遣刘晏来。」按是月壬戌朔,己丑为二十八日。

  ▲闰十一月初一日,金兵攻善利门。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壬辰朔,金人攻善利门,统制姚仲友御之。」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一日,「是日,贼攻善利门告急,殿前司姚仲友选武库神臂弓硬弩一千五百人救援。」
  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靖康纪闻皆记其事在是月初二日,且「仲友」作「友仲」,与靖康要录同。

  ▲初二日,粘罕军抵城下,屯青城。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癸巳……粘罕军至城下。」按是月壬辰朔,癸巳为初二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二日,「是日,粘罕军至城下……粘罕者屯青城。」
  归潜志卷七:「大梁城南五里号青城,乃金国初粘罕驻军受宋二帝降处。当时后妃皇族皆诣焉,因尽俘而北。」

  ▲初四日,使萧庆、杨真诰、孛堇撒离母来议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乙未……冯视虢鹑讼羟臁⒀钫孚纠础!拱词窃氯沙剿罚乙未为初四日。又「孛堇」原作「孛极烈」,据上下文改。

  ▲初七日,萧庆等上殿责失信,请驾出盟。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七日,金人遣使来讲和。」盖指其事。

  ▲初八日,金兵攻宋门、陈桥门、东水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八日,攻陈桥门尤急,东水门大战。」

  ▲初九日,金军又遣萧庆赍书请驾,且云,未破城前出见二帅,当执臣礼,城破不以礼见。

  △按此事宋史钦宗纪、靖康纪闻、三朝北盟会编等均不载,惟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九日云:「金人遣使借粮、议和。」疑即其事。

  ▲初十日,遣李处、司马朴至金军,不纳。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十日,「金人许和,以都水丞李处、权右司郎官司马朴为报谢使。」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是日所记与此同,惟「都水丞」作「都水监」、「权右司郎官」作「权右司郎中」,未云「不纳」事。

  ▲十四日,金军复遣萧庆、杨真诰、孛堇撒离母来,云只须近上亲王、宰相为质,无须驾出。议至十八日不决。

  △大金吊伐录卷三与宋主书:「天会四年闰十一月十三日,大金固伦尼伊拉齐贝勒左副元帅、皇子右副元帅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