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40-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芝园遗编-宋-道询-第23页

經.觀彌勒上生經.觀無量壽佛經等。題中標定能所分明。此又三別。一者。觀佛相海經即觀釋迦。普賢行法經即觀普賢。皆不離此界而觀。亦為破障滅罪。助成理觀。非求生也。二者。上生經。即以心想天界彌勒內院。求生彼天(此二者不出娑婆)。三者。觀無量壽佛經十六種觀。並以送想西方十萬億剎之外。彌陀依正莊嚴。求生淨土。是故。初落日觀指其路頭。至第三地想成已。除疑破障。葢心念已達彼方矣。天台疏序云。落日懸皷。用標送想之方。豈非明據。今人說十六觀。反令觀心。乃是攝想。豈名送想耶。故知地觀纔成。身雖未死。心已往生。修淨業人。蓮池中已有華生。良由於此。諸師反以十六觀為陰境。故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且彌陀願力積劫修成清淨境界。豈得反同眾生生死陰邪。又云。攬彼依正。歸心觀之。此由不辨兩土觀法各異。但見本宗多贊唯心。遂一混釋之。嗚呼。誤却多少人邪。每一思及。不覺潸然。自諸師章鈔行世。學教者多不生淨土。鄉中諸老講員。講却多少彌陀觀經。臨終只在人家託生。是為苦事。却是行翁行婆不知教相。直信而生者多矣。若爾。十六觀應非理觀。疏中何以用三觀釋邪。答。非謂理觀只是觀心。若達理。則佛法.眾生法.心法皆是理也。故曰。一切諸法無非佛法。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等。當知能觀心.所觀境。修成淨業。蓮胎淨報。皆是因緣生法。緣生無生。即空假中。何妨理觀。但此方觀心。理觀唯上根達理者可修。若十六觀。達者則為理觀。不達者則為事想。不妨皆生淨土。但悟有遲速。位有淺深耳。而宗師見天台多用觀心。遂將一代觀法作觀心解耳。若不信者。請以十疑論證之。彼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此乃真無生(熾然者。猛盛也。求生。即能觀心。淨土。即所觀依正。皆緣生法。此則能所俱空。即為無生也)。愚者為生所縛。聞生作生解。聞無生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彼文第二疑甚詳。請細看之)。今人乃云。能所俱泯。取捨皆亡。方成圓觀。若存能所。即是偏邪。嗚呼。豈不與祖師相反乎。又云。以心想佛。此是取捨生死心。何能生淨土。故談淨土者不取言能所取捨往來之義。而不知能所取捨等皆緣生法。緣生無生。故泯能所取捨。無生而生。故不妨能所取捨。不出法性。故能所取捨無非自心。若爾。以心取境。則非唯心義邪。答。祖師云。凡欲修觀。先了方法。唯心但是了達諸法。非謂唯心。頑然不動。都無心念。故攝論云。唯識義不失。亦不無能取所取。當知終日想彼淨土。取彼淨業。若能若所無非自心。皆非他法。乃至捨此生彼。雖過十萬億剎。未始出於心外。只由淨穢唯心。故使往來無礙。譬如江南江北。雖彼此往來。而不出大宋天下。非謂唯心。守心不動。非謂理觀。凝然寂住。若謂守心。亡能絕所為理觀者。祖師那云。用標送想之方邪。豈非送心往於彼方。方名淨土觀法。但了此能想所往皆緣生法。即理觀也。更有釋疑通妨。不能細舉。信筆寫去不成次緒。望為留心思擇。俯照志心。如更不信。請觀十疑論第二答。并十六觀經.大無量壽佛經等。竊觀往古。飛錫壽禪師等諸公。雖苦勸往生。亦為事理所礙。縱令分辨。終成混漫。況餘人乎。世謂先德文字一信其說。況容情黨於其間。遂不考是非。遲疑不決。又凡學人。多以舊見為礙。他人之言。難為入耳。儻令有取。密知而已。不敢外揚。此皆人情。非實心為生死者。幸無以人廢言。或狂[狁-儿+月]有所不到。專聽慈誨。幸勿見外。寫此書時。不勝傾淚。若或見悉。彌陀會中。願為法侶(元照再白)。
南山律宗祖承圖錄
始祖曇無德尊者
  毱多弟子。四分律主。南山所宗。
二祖曇摩迦羅尊者
  本西竺僧。始依四分。為人受戒。
三祖北臺法聰律師
  本學僧祇。因考受體。首傳四分。
四祖雲中道覆律師
  聰之弟子。最初撰疑。科釋四分。
五祖大覺慧光律師
  從覆受律。撰疏十卷。廣開戶牗。
六祖高齊道雲律師
  承稟光師。亦撰鈔疏。判釋廣文。
七祖河北道洪律師
  承稟雲師。亦有律疏。未詳卷軸。
八祖弘福智首律師
  洪師弟子。疏二十卷。通貫群宗。
九祖南山澄照律師
  承稟首師。廣有著撰。見行于世。
律宗祖承。燦然布于群紀。往世宗匠。未深考覈。而卒意取捨。有所異同。從其門者。各親師授。是非異論。不能一揆。致使晚進輩。踟蹰於兩楹間。莫知其所嚮。予病之非一日矣。苟默默無所辨正。而稱其裔葉。能無忝乎。此圖錄於是乎作也。
  第一評古得失。普寧律師(法明)。始立五祖。一波離。二法正。三覺明。四智首。五南山。霅溪法師(仁岳)。次立十祖。一波離。二法正。三覺明。四法聰。五道覆。六慧光。七道雲。八道洪。九智首。十南山。又云。若取苗裔。須立十師。若取功德。應立七祖。除光.雲.洪三師。靈源法師(守仁)。次立七祖。一波離。二法正。三覺明。四法聰。五智首。六南山。七增輝記主。天台律師(允堪)。亦立七祖。一波離。二法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