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緩。為一通。三通共一百零五。末擊三下。總成百八。所以然者。事依理起。故事能顯理也。由是百八愚痴。聲聲喚醒。百八三昧。椎椎打就。偈曰。起七舒徐落八勤。中間二十要分明。三通纔罷饒三下。諸佛龍天側耳聽。增一阿含經云。若打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偈贊。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百丈云。叢林擊鐘。早擊。破長夜之昏沉。暮擊。拔幽冥之苦暗。引杵宜緩。揚聲令長。如昔日誌公。借武帝道眼。見地獄苦相。問曰。何以止之。誌曰。惟聞鐘聲。其苦暫息。遂詔天下寺院。凡擊鐘令舒徐其聲焉。
  集。凡晨昏鳴鐘時。詣鐘前。至誠合掌。誦此偈已。手方鳴鐘。口或誦諸佛名號。或誦大乘經名。或誦秘呪。令一切有情。聞聲離苦。咸得解脫。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闇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記】志求滿足曰願。氣傳於外曰聲。謂纔打鐘時。即發弘誓。願諸眾生。聞聲成佛也。第一句。因擊鐘發願。二三兩句。願苦惱眾生。離苦得樂。第四句。普為一切。然聲有三種差別。一。執受大種聲。謂一切有情所具之聲也。二。非執受大種聲。謂風性無情。所受之聲也。三。俱執受大種聲。謂鐘鼓之聲。必待楗椎而令聲顯發於外。即此鐘聲是也。透越一切曰超。界者。限也。萬法之所出生。萬法之所歸趣。故曰法界。然有性分二義。隨事分別。故名為分。法性不能變易。故名為性。謂眾生心色等法。各有差別限量故。又超者。脫也。不為物障故。凡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者。是為聲色所縛。今聲無聲相。不為障得之所障礙。故得鐵圍悉聞。而聞塵清淨。所以超也。法者。統言有四。謂理。與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然理法言界者。性義。事法言界者。分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者。雙具二義。又有能所之別。謂法。是能具之體。界。即所具之量。其理事不同。謂性靜明體曰理。形相分別曰事。廣大之理。咸歸一塵。一塵之色周徧法界。先。由事顯理。後。得理忘言。理事交徹。圓融無礙。故名法界。即諸佛眾生之本體也。四聖。六凡。隨因感果。界分各各不同。所謂九地不知十地事。總而言之。不出一心。一心不生。萬法俱息。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有種種界限。故有三乘六趣。今承此願。及法力之功。總能超越也。梵語斫迦羅。應法師云。輪山。舊云鐵圍。圍即輪義。幽暗者。日月不能照處。皆由眾生業力所成。煩惱障蔽。正報相纏。依報於此。不能超脫。故楞嚴經云。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界。不能超越。今鳴鐘時。仗三寶威力。而令此聲。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皆得聞也。鐵圍等句。且約三惡道論。以聞聲脫苦故。幽闇二字。該具餓鬼。畜生。故不別言也。眾生者。假五陰之實法。成眾生之假名。聞塵清淨證圓通者。謂能轉聞塵。而成聞慧也。染汙情識曰塵。即耳根所緣之聲塵。聲塵清淨。成佛可期。如觀音修證。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入圓通。而成正覺。故願一切眾生。亦從聞中成正覺也。此是自己鳴鐘未扣之時。所發願力。雖非佛制。有益當行。
  聞鐘
  【記】耳根發識為聞。凡聞鐘聲。默念此偈。默念者。心聲也。心有聲耶。心無聲耶。無聲之聲。秪可自聞。不堪人聽。故楞嚴經云。反聞聞自性。何不自聞聞。其心聲之謂也。
  集。晨昏於行住坐臥間。一聞鐘聲時。即誦此偈呪。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唵。伽囉帝耶莎訶(三遍)
  【記】煩惱者。即根隨二種也。與心作煩。令心作惱。故止觀云。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是也。若聞鐘聲。持此偈呪。縱有極重煩惱。化為輕清矣。審理曰智。分別曰慧。即根後二智也。如觀世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自然煩輕。慧長。菩提者。智果也。一聞鐘聲。智慧之心花頓發。菩提之道果速成。此謂寂滅現前。菩提自生也。言地獄者。謂在地之下也。梵語泥犁。此翻苦具。又云苦器。亦名不可愛樂。謂晝夜煎逼罪人故。又地者。底也。萬物之中。地最在下。故名為底。獄者。局也。謂拘局罪人。不得安樂。故云局也。又名無有。謂彼獄中。無有義利故。正云捺落迦。如婆沙論中。名不自在處。謂彼罪人。為獄卒阿旁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乃有其獄。然此獄有大。有小。大者。八處。謂八寒。八熱等。各有眷屬。其類無數。此中受苦者。隨其作業。各有輕重。經劫數等。其最重處。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經劫無量。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生。小者。十六。謂煻煨鋒刃等。地獄是總名。火坑乃別指。是十六中之一名也。今聞鐘聲。即能超越世出世間。自令離地獄。出火坑也。十方圓明。是曰成佛。獲二殊勝。故曰度生。若論一聞鐘聲。而即生正念。是以煩惱輕微。智慧增長。即轉惑障而成智德。故云菩提生也。然智慧。且約因論。菩提。正指果德。離者。解也。出者。脫也。即轉地獄火坑苦障。而成解脫德。故云離出也。發願成佛。即轉業障而成法身德。是為三障消。而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