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故。三。由此晏坐。是不共法。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晏坐。形相嚴淨。令他見已。極敬信故。五。由此晏坐。佛佛弟子共所聞喜。一切賢聖。所稱贊故。
  睡眠
  【記】義如前釋。睡眠之時。合掌面向西觀。念佛十聲。或千百聲已。方誦此偈。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記】經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後夜。精勤佛道。中夜歇息。免致過勞之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若宰予晝寢。非時也。釋子大事未明。所作未辦。馳求心未歇。非時也。亦有身安而心未安。亦曰非時。寢息者。眠臥也。若大事已明。所作已辦。馳求已歇。身心俱安。故曰安隱。乃相應以時也。今世人但知晝以日為恩。而不知夜以月為德。月為德者。如華嚴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云。一切眾生臨於昏夜。若無主夜神衛護。則為野干魑魅擾亂。不得安隱眠息。以得夜神衛護之恩。能令眾生。至於安隱不動之地。安息無夢之鄉。可見菩薩行住坐臥。皆度脫眾生。故吾人眠臥之時。即當發願度生也。身得安隱。心無亂動者。心定。則身定。思多。則夢多。故曰亂動。謂仗此法力。而得遠離顛倒夢想。寤寐一如也。當觀自心。如月輪圓滿清淨。於月輪中。觀想梵書阿字。光明朗耀。此乃是西域字種。阿者。無生義。想諸行無常。終歸磨滅。能作所作。一切皆空。猶如夢幻。空無有生。便是安隱身心之大義也。善見律云。臨欲睡時。應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無常。於六念中。一一念之。
  集。觀想[丮-(舉-與)+廾]字論。一氣持二十一遍。然後臥。臥須右脇。名吉祥睡。不得仰臥。覆臥。及左脇臥。不得脫裏衣。小衣臥。當須憶念本參。
  取水
  【記】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云。夫水之為德。本體清淨。澄湛凝寂。尤能滋長萬物。滌除眾垢。炎熱遇之而清涼。枯竭飲之而沃潤。取者汲也。謂汲溝澗河池井潭等水也。須諦視有蟲無蟲。以密羅濾過方用。緇門警訓云。物雖輕小。所為極大。出家慈濟。厥意在茲。會正記云。出家人修慈為本。慈能與樂。無殺為先。物類雖微。保命無異。
  集。梵語鉢里薩羅伐拏。此云濾水羅。律中諸比丘聞佛制戒已。不知作濾水羅。佛聽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墎。若作濾瓶。若患蟲出。聽安沙在囊中。不應棄陸地。還安著水中。會正記云。若作囊。須用細熟絹為上。若無細絹。細棉布亦可。僧祇律云。看水時。不應以天眼看。亦不得使闇眼人看。乃至能見掌中細文者得看。不得太速。不得太久。當如大象一迴頃。若水中蟲極微細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緇門警訓云。濾囊。乃行慈之具。濟物之緣。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茲而尅。凡取水時。誦此諸佛德名偈呪。功德無涯。可謂真持戒者。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記】眼根發識曰見。源頭活水曰流。然其性相不二。動靜一源。若無源之水不流。即是死水。流得其源。則澄之不清。擾之不濁。而能旋香海。載須彌。恩沛三有。澤及萬靈。而不自伐為功。僧得法源。則在塵不染。煩惱不侵。而能迴戒海。載涅槃。量同法界。等濟四生。亦無自強為善。故三賢十聖。贊之不及。凡夫肉眼。誰能窺其大用哉。今此偈文。全在發明見字。若見不徹。云何為彼當願。云何為彼滌惑耶。若見者。謂所見之水。情狀不一故。如人見之。清涼可悅。餓鬼見之。流變為血。魚龍見之。謂是宮殿。溺者見之。謂是死窟。究竟水尚強名。何況有如上等見。皆是眾生業力所感。故華嚴經云。阿修羅宮雨刀杖。三十三天雨摩尼。而閻浮提中雨清水是也。得善意欲者。謂願所求如我意也。非為情欲之欲。若是情欲。即是惑垢。便從煩惱堆中。擘不開也。欲者。是樂欲。即從心所欲也。成實論云。心有所須。是名為欲。欲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毗尼母論云。如佛翹勤不倦。故名求法根本。又當作願字看。謂心中願樂洗除無始以來情欲之惑垢也。然惑垢。即煩惱之別名。謂惑亂心田。生諸染垢。上文是菩薩當願。意欲是眾生當願。其猶啐啄同時。若菩薩發願度眾生。而眾生不發願出離者。菩薩雖有願亦無如之何也。
  南無歡喜莊嚴王佛。
  【記】南無。此云歸依。謂起誠敬心。發救護力。望佛救護眾生也。如涅槃經云。阿闍世王。雖有逆罪。應入地獄。以誠心向佛。其罪即滅。故云救護力。歡喜莊嚴王者。謂此如來因中所修諸行。以歡喜心教化眾生。離諸嗔恚煩惱。故於果上感斯嘉號。佛者。覺義。謂此覺體。聖凡同具。蠢動不無。背覺合塵。名為顛倒。故須念佛。背塵合覺。號曰明悟。故須度生。迷悟性空。覺體常妙。無欠無餘。是名為佛。
  南無寶髻如來。
  【記】寶髻者。亦名寶勝。謂此如來智無與等。超出一切。最勝最尊。故加頂髻之喻。如來者。十號中之首稱也。離倒名如。出纏名來。眾生在纏之因。含攝出纏之果。故名如來。金光明經云。此佛往昔修菩薩行時。作是誓願。於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臨命終時。聞我名者。命終之後。得生三十三天。故有是稱也。
  南無無量勝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