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2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清-书玉-第10页

乃至三賢十聖。遊履之門。一切行人解脫之門。若能真窮惑盡。本來面目。不假拭而明矣。如上之門面。自得之後。直至成佛。畢竟清淨。故曰永無垢染也。
  飲水
  【記】飲者。咽也。梵語阿伽。此云水。水者。準也。準平物也。名義云。潤萬物者。莫過於水。形為四大。氣冠五行。五分律云。有內用。有外用。內用者。飲食之屬。外用者。澆灌浣濯洗和之屬。上偈洗面灌沐等。是外用。而此偈吞咽等事。謂內用也。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呪。如食眾生肉。
  唵。嚩悉波囉摩尼莎訶(三遍)
  【記】水中生靈甚微。人之眼根麁障不能觀察。惟佛五眼明淨。徹見微細昆蟲。非凡小肉眼能視。既見斯類。以慈悲故。說此偈呪。薩婆多論云。舍利弗以淨天眼。見空中蟲。如水邊沙。如器中粟。無量無邊見已。斷食。經二三日。佛勅令食凡制有蟲水齊肉眼所見。漉囊所得。不制天眼見也。鉢者。受食之器。今顯一鉢水。具有八萬四千蟲者。謂人身具有八萬四千戶蟲。今以鉢水曉之。若持此呪。即成法水。生自遠離。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耳。若不持者。食之盡為血肉矣。故持戒比丘。每於飲用時。雖有漉囊濾過。而疑惑木除。必須仗此偈呪法力之功。默念三遍。則飲用者可無愆尤矣。故云。若不持此呪。如食眾生肉也。
  五衣
  【記】五者。五條。衣者。依也。謂依此以庇寒暑也。斯乃出世法服。非同世俗可比。當護之如皮。敬之如墖。薩婆多論云。此衣九十五種外道所無。惟佛法中有也。
  集。梵語安陀會。此云作務衣。五條。一長一短。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誦此偈呪。戒壇經云。五條表斷貪。淨身業也。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
  唵。悉陀耶莎訶(三遍)
  【記】此偈以因招果。顯密互用。二利均霑故。上二句出名義。下二句乃發願。唵字下是密語。非名言可能解釋也。善哉者。贊美之辭。贊其衣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有大利益故。去粘曰解。去縛曰脫。言此衣為解粘去縛。無垢之服也。如世間美服。多屬蠶口。故塵世眾生。觸愛細滑。為惡所染。不善解脫。出家受具。由習戒故。定便久住。由習定故。淨慧自生。由此三學精明。故於三毒邊。一一解脫。可見此衣。能生善。法能伏煩惱。故曰解脫服也。無上者。謂此衣有出世功能。超過世間。一切斑彩錦文。王臣之服。天上天下。乃至九十五種外道。無有勝於此衣。故名無上也。福田者。法。喻。雙舉也。大意借田說法謂戒乃人世福田。檀越種福。僧著袈裟。現田紋相。名曰福田。如世間之田。生長苗稼。以養形命。而此福田之衣。能與沙門生長智慧。滋培五分法身也。我今頂戴受者。指披著之人。頂之于首。戴之于身。如是受持。尊重之至也。世世不捨離者。謂此法服。非但今生盡形受持。乃至盡未來際。不願捨離也。
  七衣
  【記】七衣者。七條之衣也。然此三衣。名義眾多。謂能降伏眾魔。故曰忍辱鎧。不為欲泥汙染。故名蓮花服。龍得一縷。不為金翅鳥所食。故名救龍衣。生死煩惱。由斯解脫。故名解脫服。經律通名袈裟。此云壞色。如世間紅黃紫綠白色。人人所愛。愛即是貪也。施來我出家人得之。如法染成青。黑。木蘭。三種色。除自己貪著之心。壞彼好色。故云壞色。亦名不正色。謂不住於色。住色即非正色。亦云染色。表心染於法。要染無所染。方名曰染。然二乘之染。非真染。必要心染大乘。方名真染。真染即大仙道也。能於正法除其結使。名為究竟寂滅之衣。
  集。梵語鬱多羅僧。比云入眾衣。七條。二長一短。凡赴齋。聽講。持誦。坐禪。禮佛。禮墖。禮和尚。上座。僧和集時。當著此衣。誦此偈呪。七衣表斷嗔。淨口業也。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莎訶(三遍)
  【記】佛制三衣。著用有時。既披著有時。當恒近左右。不使遠離。今易常得二字者。正明披著有時。不相混雜也。披此衣者。即解脫之服故。願世世生生常得披着。而解脫煩惱也。
  大衣
  【記】大者。衣中之主也。在五七二衣之上。故稱云大。又名祖衣。謂此衣雖是麁疎蔴布。乃佛佛授手。祖祖相傳。出世證道之衣。三世如來。皆著此衣。而成道果。故衣名法。衣昔日世尊以實相無相之宗。傳於迦葉為西域初祖。即是此衣作證。承此衣以傳燈。而法脉條貫。傳於今日。未常溷亂。所以名之。故此衣表傳法之信也。妄與不得。妄受不得。會佛法者則得。不會佛法者不得。故五祖付能大師曰。昔日達磨初來東土。人未至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也。有是義故。名為法衣。
  引證。南山感通傳中。天人黃瓊語宣祖曰。如來臨涅槃時。告文殊師利。汝以神力。往祗洹中堂西寶樓上。取我珠函。將示大眾。我初踰城。離父王宮。到彼叢林。身小疲怠。權時止息。時彼樹神。現身告我言。汝今修道。定得金色之身。為三界大師。迦葉佛涅槃時。付囑我珠函。并絹僧伽梨。令我轉付囑汝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