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20-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戒杀四十八问-清-周思仁-第3页

慢。其人而嫉我之慢。必養口體之小人。慢之亦無不可。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吾弗為之矣。昔蘇東坡。燕客岐亭。以詩贈陳季常曰。我哀籃中蛤。開口護殘汁。又哀籃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痛。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坐客皆忍笑。髠然發其羃。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鬢得滿幘。武子雖豪舉。未死神先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成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夫以東坡讌集。尚殷殷戒殺如此。子又何疑於燕賓違俗耶。
釋古聖教殺之疑(二問)
客曰。伏羲制網罟。以佃以漁。然則伏羲非與。
  答曰。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為之防。人受其害。伏羲或教民禦之。而未明言食之也。若謂教民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為伏羲功臣。而解網縱禽。饋魚使畜。諸聖賢。反開罪不淺矣。
  客曰。孔子戒殺。不過不綱。不射宿耳。未嘗廢釣弋也。若并戒之。則仲尼不足法與。
  答曰。此葢極言聖人愛物之仁耳。以記事之書法而論。釣者。所以引其不網。弋者。所以引其不射宿。非謂聖人真釣弋也。若謂因養與祭而釣弋。豈孔子疏食飲水之風。並非真樂。蔬食菜羹之祭。盡屬虗言乎。甚矣。測聖人者亦淺矣。
釋仁民愛物之疑(二問)
客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施之有序。戒殺放生。務其末矣。
  答曰。孟子所言。是親疎次第。不是先後次第。若必盡此。而後及彼。則幼失父母。而有志仁民。未及事君。而慈心愛物。反得罪於君父矣。孟子豈作此執滯之論乎。
  客又問。
  答曰。正為仁民之故。勸人愛物。子之愛人也以口腹。仁民之小者也。予之愛人也以心志。仁民之大者也。
釋因果差別之疑(六問)
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觀也。觀者。慧之機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禪即佛持名
或看一話頭者。謂之參禪。或坐而息念者。謂之坐禪。參也。坐也。總是禪也。禪也。佛也。總是心也禪即佛之禪佛即禪之佛。念佛法門。何碍於參禪坐禪乎。且參禪者。能將此阿彌陀佛四字。當做一句話頭。念來念去。反覆不捨。不言參禪。禪在其中矣。坐禪者。要到一念相應。豁然如托空。方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非相應乎。念到心空時。非永遠相應乎。於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若欲別求禪。那禪當更在何處。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之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經。皆從心起。心若無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無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嚴者也。看楞嚴未有不輕勢至。而重觀音者也。即此一見。已成生死根本。縱學得種種知能。不過滋潤苦芽。生死關頭。總不得力。願速放下。往生西方。親覲彌陀。若不能放下。即將此學經演說功德。回向西方。發四宏願。亦不唐捐。若宏揚淨土一門。詳說念佛功德。則舉目動念。皆是莊嚴西方。上品往生。更復何疑。
不持而持
一事纔完。一語纔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赫濯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覺圓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侶。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捨乎我。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若淨土法門。未能了了。須多購淨土書讀之(如彌陀經。觀經。智者大師十疑論。天如則禪師淨土或問。大佑禪師淨土指歸。龍舒淨土文。淨土晨鐘。西方公據。西方確指。雲栖法彙。彌陀疏鈔。等書宜勤披閱。此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此外尚美不勝舉也)。訪通曉淨土者叩問之。
結期持名
福薄耳。
  答曰。食肉是君祿。不食是君福。持齋戒殺。正是積福耳。豈以八口。即名福耶。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吾不知孔子亦持齋否。
  答曰。書云。齋必變食。又曰。子之所慎。齋。禮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