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道行。

乞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四順佛教行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修善法者效我九不與男子大小有諸緣事十次第乞食於眾生中起平等心。

僧祇粥十利(戒疏)
  一色二力三壽四樂五詞清辯六宿食除七風除八飢消九渴十大小便調適。

不受非時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禪誦身不疲極。

一坐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

隨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因十不奪他所用。

塚間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常得無常想二得死想三得不淨想四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

樹下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闘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眾閙行處。

常坐不臥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脇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具衣服心薄。

露地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無有訴訟四若餘去無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毒虫寒熱七不為音聲荊棘所刺八不令眾生嗔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閙行處。

練若比丘十利(十住婆沙)
  一自在來去二無我我所三隨意無障四心樂習空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為具功德七遠離閙語八雖行功德不求報恩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十處於空處易生無礙想。

十力
  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十一支(毗曇)
  一身念處二定慧三有覺觀定無覺觀定三空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五根五力六六念七七覺支八八正道九九次第定十十一切支(亦名十一切入)十一十一解(亦名十一切智)一法智二比智三他心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滅智八道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十一如實智。

自恣不同受衣共十一人(資持)
  一與欲人二有難三無大衣四異界五中後安居六破七不結八犯殘九別住十學悔十一擯人。

十二因緣
  一無明二行(過去因)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現在果)八愛九取十有(現在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未來果)。

十二時打犍槌法(三千威儀)
  五種常用法一常會時總五十四下二旦食時八下三晝食時一通即五十四下四暮投槃時亦一通五無常時多少隨時七種卒緣法一縣官二大火三大水四賊盜(自一至四多少隨時)五會沙彌三下六會優婆塞二下七呼私兒一下。

十二頭陀(事鈔)
  一納衣二但三衣(衣)三常乞食四不作餘食法五一坐食六一搏食(食)七阿蘭若八塚間九樹下十露地十一隨坐(處)十二常坐不臥(威儀)。

僧祇別眾四儀互作共十二人
  (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作羯磨(行住坐臥)則別眾。

十二入(根塵相對涉入為義此十二從所入受名)
  一眼能見色處二耳能聞聲處三鼻能聞香處四舌能知味處五身能覺觸處六意能知法用(內六根入)七色對眼所見八聲對耳所聽九香對鼻所聞十味對舌所甞十一觸對身所覺十二法對意所知(外六塵入)。

十二部經(華梵二音)
  一素咀纜(契經)二祇夜(重頌)三和伽羅那(授記)四伽陀(諷誦)五憂陀那(無問自說)六尼陀那(因緣)七波陀那(譬喻)八伊帝目多(本事)九闍陀伽(本生)十毗佛略(方廣)十一阿浮陀達磨(未曾有)十二優波提舍(論議)。

十二部律十二部律
薩婆多共分出四部
婆差部又分出三
  一法上  二賢胄  三六成
迦葉遺分出二部
  一僧伽提  二淺摩提

彌沙塞分出一部
  中間見

  僧祗不分  曇無德不分
十二類生(楞嚴)
  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無色生七有想生八無想生九非有色生十非無色生十一非有想生十二非無想生。

四分盜戒十三處
  一地中二地上三乘四擔五空六架七村八阿練若九田十處所十一船處十二盜水十三私度關塞。

十三難
  一邊罪二汙尼三賊住四破內外道五黃門六殺父七殺母八殺阿羅漢九破法輪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