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愛樂。慙愧慎護。於此六事若不觀察。即便放逸。深障聖道。既超六難。常應喜慶。難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為淨心。

  出家過惡與俗不同

  業疏(二下)云。據論罪本皆由事縛。不思厭背。師心妄造。如大寶積經。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也。如律緣制由名利故。便生有漏。因制諸戒。為防罪業。障三塗也。今世出家。翻種苦本。不畏沉溺。多起下業。故彼文云。又有二癕。謂求見他過。自覆己罪。又十誦云。未來世中。出家人入地獄。白衣生天者。以俗人無法在身。但專信故。得生天也。出家有法。為世福田。乃反毀犯。妄受信施。開諸惡門。令多眾生習學放逸。故四分中。為說利養難消。六十比丘。得無學也。六十比丘。熱血從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語故。便退還俗。

  起過之本應先觀察

  又云。夫欲修道。於三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財。即無諂諍。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云。背捨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愛。制伏煩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善根。熏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聖位。經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多求利故。專習唇吻。莊補華綺。戲論諍訟。遞相謗嫉。三毒轉強。煩惱增長。
  又云。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然此因果。悉在眾生心微塵中。何故不禁。經云。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為根本。何以故。十方眾生。無始已來。為財相殺者。過微塵數。為色相殺者。數復過是。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弟子。財色二事。相雖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誑惑。由財色起。能壞君目。師徒夫婦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贊。諸漏滅盡。進至佛果。為此先誡財色二種。因色生憍。因財生恡。憍而且恡。雖有餘德。亦不足觀。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偈曰。鄙夫愛財色。誡汝斷貪著。由財二世苦。因色入火鑊。色能障聖道。財能令行薄。審諦自看心。知貪是狂錯。智避如火坑。頑愚不嫌惡。若犯當悔除。除已更勿作。一切有形類。終歸填溝壑。持戒禁情苦。後受大安樂。

  五人持律佛法住世

  資持(上一下)云。所以唯據五人者。能辨受戒等眾法故。所以約五千年者。論問(善見)。千年已佛法為都滅耶。答。不都滅。於千年中。得三達智(通達三世)。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有袈裟而已。

  戒即是佛體德同故

  鈔引五百問論云。佛言。我不滅度。半月一來。又言。佛有二身。肉身雖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見法身。若護法者。便為護佛。如飲水殺虫之喻。又如半月說戒。即見我也。記云。三段並指戒即是佛。所以然者。佛有生法二身。法身復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顯。二事法身。即五分功圓。生身有生滅。此二法身。即是常住。故馬鳴釋於我滅後珍敬木叉云。示現不盡滅法身。常住世間。作究竟度故。是知佛本無身。全是積功修成。功德之聚。還以己德。開示群生。故名為戒。當知此戒。即是如來。故云若我在世無異此也。苟迷此旨。佛語何通。後學至此。宜切法意。

  律制雜學以妨正業

  鈔又引五分云。為知差會等學書(知事差僧及法食會集等)。不得為好癈業。不聽卜相。及問他吉凶。四分開學誦文書。及學世論。為伏外道。雜法中。新學比丘。開學筭法。十誦。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是可怖畏。不得作。毗尼母論。佛言。吾教汝一句一偈。乃至後世應行者。即行之。不應行者。亦莫行之。後世比丘所說亦爾。記云。以書筭卜術。俗典文頌。俱是世法。非出家業。為因緣故。時復開之。今時釋子。名實俱喪。能書寫則稱為草聖。通俗典則自號文章。擇地則名為山水。卜術則呼為三命。豈意捨家事佛。隨順俗流之名。本圓厭世超昇。翻集生死之業。故智論云。學習外典。如以力割泥。泥無所成。而刀自損。文如視日光。令人眼暗。然往古高僧。亦多異學。或精草隸。或善篇章。或醫術馳名。或陰陽顯譽。皆謂精窮。傍涉餘宗。無非志在護持。助通佛化。故善戒云。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二分經。一分外書。不犯。四分開誦。此其意耳。今或沽名邀利。附勢矜能。形廁方袍。心染浮俗。畢身虗度。良可哀哉。

  解行無實反輕戒律

  又鈔(中一)云。今有不肖之人。不知己身位地。妄自安託。云是大乘。輕弄真經。自重我教。即勝鬘經說。毗尼者即大乘學。智論云。八十誦者即尸波羅密。如此經論。不入其耳。豈不為悲。故摩耶經云。若年少比丘。親於眾中。毀訾毗尼。當知是為法滅之相。涅槃又云。若言如來。說突吉羅。如上歲數入地獄者。並是如來。方便怖人。如是說者。當知決定是魔經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