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來。自性清淨。非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別。但為妄想。致有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長。今達本性。可謂還源。常作此觀。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念。如上已明。此是實觀。餘名虗解。

  釋法四依(則見祖懷。究竟指歸。唯在了義)

  又(引教第六)依法不依人者。人唯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理(性空通大小也)體離非妄。即用此法。為正法依。涅槃極教。盛明斯轍(涅槃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緣覺)。若能反彼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觀厭。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法性真道。
  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止是張筌。義為達理。化物之道(化猶變也)證解已後。絕慮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懷目擊之談(莊子云。目擊而道存)。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無宜不曉(上明義假語。顯見義捨語也)今謂得義。義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義。還是誦言(上謂得義忘言仍須遣義無有也)。依智不依識者。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色耳聲躭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上明六識妄念。人畜共依。故有淪墜。已下令依佛智。即唯識觀。令損過漸明也)。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知。知倒難清。名為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愛。思擇不已。解異牛羊。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並聖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通。有疑皆決。但為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我說惟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遣障淨心則見佛性

  淨心誡觀篇(第一)云。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是故教汝。察病對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其三賢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位。空宗真理。唯可知聞。影像麤相。下地凡夫。力所不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目*壹]等。見汝身中小分佛性。汝何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淨心。心若清淨。令眾生界淨。眾生既淨。則佛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復清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有此義故。名為淨心。

  大小賢聖先修五停

  又(三)云。五妄想者。如除刺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息五過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因修此觀現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今五停觀法。又偈曰。自知欲情多。一向觀不淨皆捨得解脫。欲竭即得定。自知瞋恚多。一向修慈悲。毒火得清涼。成就善律儀。自知愚癡多。諦觀十二因始悟輪回苦。了知無我人。自知我慢多。諦觀十八界。方得無人解。吾我病即差。自知亂想多。常數出入息。覺觀漸得成。加我戒定力。

  觀身心相知妄求真

  又(十五)云。身相者。六道異類。陰大假成。感現前果。酬過去因故名身相。身有八萬四千種形。依正二報。各各差別。一人徧受爾許種身。已經無量阿僧祇劫。今誡觀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萬九千毛孔。八百種風出入其中。八萬戶虫。徧身充滿。四百四病。更互發動。三百六十骨節。迭相依持。百一十苦。無時不受。三十六種不淨膿血。合成陰身。九孔漏瘡。穢物流出。如上苦業。始成一人。賢聖捨離。如除惡病。故名觀身。心相者一念之間。九十剎那。生住異滅。猶如電光。塵起識生。貪境招報。經云。貪欲心有二萬一千。瞋恚心有二萬一千。愚癡心有二萬一千。等分心有二萬一千。合有八萬四千塵勞。一百八種煩惱。五百四十種受。有九十八種使。故名觀心。若入安般觀法。心所漸息。乃至九次第定。還歸一真清淨心中。此清淨心。名為佛性。名真常法身。無心之心。無相之相。如是觀察。名為淨心。

  詳言結使修觀除障

  又(十八)云。一切生死。障道苦業。皆因結使。如毗曇說。今略說言。令息覺觀。有十結使。通三界九十八種。今恐文繁。少分喻說。結使者。阿棃耶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受六道果報。名之為使。使業發生。增有漏種。如賊居險。潛伏聚集。名之為結。持仗劫害。掠人財寶。名之為使。貪瞋性習。依真潛伏。還緣起發。能劫戒財。取著諸塵。害於智寶。利那相續。追求如使。無對名結。外觀名使。止慮名結。攀緣名使。繫念名結。役心名使。為有結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