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唯略勸廣恐文繁能依此誡名廣大淨心。
四諦十二因緣雖三乘同觀而執據常別故祇桓寺有菩薩四諦院菩薩十二因緣院具也四弘誓願者即是菩薩所行諸佛所證法也以凡夫二乘法中雖有慈悲而並無弘誓之德以不能久處生死荷負一切今菩薩善達四諦十二因緣憐愍一切同於子想故起弘誓接物利生同入涅槃所謂一未度者令度二未解者令解三未安者令安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智者云此四弘誓願即是發菩提心萬行之本靈覺之源也四攝者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俱言攝者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則物無所不攝也眾生因此依附然後尊以大方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十力者一處非處力二業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處道八宿命九天眼十漏盡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壞勝故通名為力無畏者即四無所畏一者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三說障道四說盡苦道以諸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對外緣而通無恐畏不苦之法者即十八不共法所謂一身二口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八精進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三四五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十六七八智慧知過過去未來現在世無礙此之十八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云不共也。
【科】偈曰。
【科】
若發菩提心 動念起慈悲 求於無為道 身常處有為 四攝調眾生 然可受三歸 譬如大暗處 月輪放光暉 自未脫諸苦 先當救艱危 無緣修四等 饒益與除衰
動念起慈悲問慈悲二種所出合修者答小遠法師云慈欲與樂無悲除苦樂則不生故須修悲悲故拔苦無慈與樂苦則不去故須修慈是二相須故須並修問慈悲之後何又修喜答慈欲與樂悲與拔苦若無喜心除其嫉妬則拔苦與樂不勝故次修也問慈悲喜捨幾屬有行幾屬空行答前三是有行後一是空行若無空捨是則前三便屬受見若無前三是則捨心於空滯沒是四相須並修也故向云常修四無量心是也無為道即涅槃也以涅槃體寂不為諸相所遷故有為者常處生死修四攝等下化眾生也然下以攝彼熟故然後可與受三歸或發五八等戒也歸者以反還為義譬下大暗喻眾生菩薩出世放光喻慈攝為眾日輪喻生說法自下菩薩運心自未求解脫先令眾生離苦得樂四等即四無量但約心名四等約境號無量。
【科】
逢一百十苦 甘忍未曾瞋 亦不見苦相 又不見我身 身苦二空俱 忍法亦復然 諸苦及人法 三相滅隨真
亦不見苦相謂菩薩度眾生雖彼苦而不見苦相又不見我身故經云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若有我相等應生瞋恨忍法亦然者以身苦既空忍亦空也問涅槃經云菩薩入地獄如三禪樂云何受苦答如三禪樂自是一行由心不生故心不生即是無我人在苦而不苦又經云三禪樂不一向言樂也若一切樂無病苦則闊痛苦行那成菩薩徧行問有云菩薩捨身頭目手足不痛苦已知諸法如幻故如何答幻不苦自是一行菩薩亦不住是行中若都不捨身命那得超越劫數亦不說對行苦行苦不痛苦者如捨土木此違菩薩苦行負菩薩心成大罪也又有無痛苦者一為忍力大故能堪忍苦勝於凡夫二為大悲重故念眾生受苦亦不覺苦如母見子墮屎坑中念子心重透入中取亦不覺臭雖處無痛苦行中亦不著無痛則純於無病雖在痛行中亦不著痛則純於痛法此乃足跡不可尋也三相即諸苦人法也以滅滅故非著不著即解脫而契乎真矣。
【科】
菩薩不住道 隨逐利益行 常處於三界 救濟苦眾生 迷道令見道 無明令得明 慧手執金錍 決膜療羣肓 滅者不永滅 生者不常生 生滅畢竟空 凡聖本來平
不住道者即不住涅槃也金錍者喻也涅槃如來性品云譬如目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今喻菩薩以教理行錍決開眾生無明眼膜顯了佛性也滅者不永滅遇緣即生故生者不常生緣盡即滅故謝康樂云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物見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生下即生死涅槃猶若空華凡聖高下平等一理故則無能化所化也。
【科】
願從今日後 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慾心 貪染一切女 願從今日後 乃至成佛道 於一切眾生 不嫌不瞋惱 顧從今日後 乃至證真如 不起顛倒心 取著世六塵 願從今日後 乃至無為岸 不起攀緣心 念諸惡覺觀
法界主與下成佛道無異證真如共無為岸不殊但文之變耳。
【科】
今發菩提心 生生超八難 弘誓要期已 道心勿退散
八難者謂三惡道三四北洲五長壽天(大論云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或說無想天壽)六佛前佛後七世智辨聰八盲聾瘖瘂道心勿退散者以大心難行故特勸之且如身子尚有退也故智論云舍利弗於六十劫行菩薩行欲度彼岸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住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以財物當以相與答言不須唯欲得眼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已於舍利弗前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此人難可度也不如自調早度生死思惟是已於菩提道迴向小乘當知菩薩大行難其行矣又此篇雖廣示於願行今據發菩提心經誓願品中始末用意有十大正願其文甚要故曲引之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