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分兩立)。
通白二師第三
欲授具足大戒。必須三師水乳。一界六和。律法相應。乃可授受。今諸沙彌雖請和尚開導。而懺悔教誡。任在二師。故復令其禮拜通知。
(其通白二師即在請戒竟。引禮命沙彌撒去法座仍序班次而立。一引禮將二沙彌。先請羯磨師至堂。引禮向師一觸禮起立。呼諸沙彌展具作禮三拜。長跪合掌。引禮叉手代眾白云)。
彼沙彌(某甲)等。時間申請和尚稟受具戒。已蒙慈允。預為開導。但未知其勤策本戒。持犯若何。故和尚差我(某甲)等率諸沙彌。先為通白羯磨阿闍黎師。於今夜分。敷座恭請。惟冀臨堂。如律作法。慈愍故。
(引禮白已。呼沙彌等一叩首)。
羯磨師云。
善哉沙彌。可爾為汝等臨堂作法。人各靜其心慮。忖其持犯。至時集候。如實懺悔。(眾答云)依教奉行。
(引禮呼沙彌等。三拜起具。先請者仍送師歸寮。復引二沙彌徃請教授師至堂。如上作禮長跪合掌。引禮代眾白云)。
彼沙彌(某甲)等。適間頂禮和尚啟請進具。幸蒙垂憐。如律開導。已令請羯磨師今夜懺悔。仍恐威儀缺略。不應法緣。故復差我(某甲)等統諸沙彌。通白教授阿闍黎師。伏祈重警未諳。再錫慈音。慈愍故。
(引禮白已。沙彌等一叩首)。
教授師云。
善哉沙彌。如彼代言。深可慶幸。更希教誡威儀。諒已演習如法。其大比丘隨律軌則。待近圓後。方可一一教誡。(眾答云)依教奉行。
(如前禮送師歸寮。復回法堂普謝眾引禮師。次第各還本堂)。
教衣鉢第四
初壇受沙彌戒。先驗衣鉢者。恐間有缺少借貸。或干非法等類。必令更換再備。今則將登寶壇。因進具戒。諸凡行持。莫不同乎大僧。若衣鉢名相。事義不知所繇。則用處皆錯。時時犯非。是以教授師。應先指示。俾其一一通曉。於登壇日往屏所問難閒。但略言道具。以免稽留。
(於通白二師已。少頃復令淨人。徃法堂鳴楗椎。引禮師令進具沙彌。各各身著七衣。捧持五大二衣。掛鉢攜具。次第入堂。序列班次。將所持衣置於案上。如常儀請教授師至堂已)。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諸沙彌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彼沙彌(某甲)等。將欲登壇。稟受具足。所有衣鉢事義。若不知其制起源繇。恐難受持合轍。故今禮請教授阿闍黎師。指示分明。令彼等如律奉行。庶符聖意。
(引禮白已。沙彌等一叩首。合掌跪聽)。
教授師云(此出古戒壇文)。
夫三衣裁製。即如來金口親宣。一鉢受持乃釋子資身貴器。壞色則迥超俗服。應量則有異常倫。服之者忍辱倍增。持之者功德具足。價重七珍之寶。難可測量。功高萬仞之崗。豈能仰望。百千萬億人天。咸皆稽首。九十六種外道。悉不知名。惟有吾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俾見聞者。利益無涯。受持者。身心俱淨。若欲知其三衣之縱廣。一鉢之大小。非開示莫能明義。不解說安可知源。今則將授大戒。先示汝等衣鉢名相。汝當知之(鳴尺一下)。汝等袱中。各有五條衣。梵語安陀會。此云作務衣。亦云下衣。亦云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汝等身上所披七條衣。梵語鬱多羅僧。此云入眾衣。亦云上著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安居自恣。乃至一切集僧辦事。當著此衣。汝等袱中各有大衣。梵語僧伽黎。此云雜碎衣。謂剪碎縫成。條相多故。凡入王宮。陞座說法。聚落乞食。半月布薩。降伏外道之時。當著此衣。然此大衣多種不同。謂上中下各有三品。所言下三品大衣者。謂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此三品衣。皆兩長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中三品大衣者。謂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此三品大衣。皆三長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上三品大衣者。謂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此三品大衣。皆四長一短。割截衣持。此之三衣者。名福田衣。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製作衣相。增輝記云。田畦貯水。生長禾苗。以養形命。衣相福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養以法身之慧命也。釋其名者。服上謂之曰衣。衣者依也。故衣以蔽寒暑也。經律皆名袈裟。真諦雜記云。袈裟。外國都邑。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割煩惱故。或名蓮華服。離染著故。或名閒色服。如法色故。今所謂壞色衣也。此衣必為三者。何也。表三業清淨故。以五條斷貪。身業也。七條斷瞋。口業也。大衣斷癡。意業也。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也。用青黑木蘭三色者。表法報化三身也。體則用熟苧麻布。不得用綾羅紗絹之物。表慈悲也。汝等各有坐具一方。所言坐具者。梵語尼師壇。此云隨坐衣。又云敷具。又云襯足衣。即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繇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汝等各有一鉢。所言鉢者。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如法故。體則鐵瓦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