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初小教中先明聲聞依四諦教斷煩惱障。
△言四諦者一苦諦別明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那含也六道者謂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及人天也雖然苦樂不同畢竟生死相續。
△二集諦即見思惑亦云見修又云四住染汙無知界內惑等。
△三滅諦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四道諦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一四念處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謂未生惡者令惡不生已生惡者令惡消滅未生善者令善發生已生善者令善增長三四如意足謂欲念進慧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信等根名六七覺支謂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正道謂正見思惟語業進定念命。
△然四諦中前二為世間因果謂苦果集因後二為出世因果謂滅果道因聲聞根鈍知苦斷集慕果修因故世出世皆前果後因也。
△言煩惱者即見思惑見是分別思是俱生。
△見有八十八使謂貪瞋癡慢疑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五利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下十使具足集滅下各七使除身邊戒道下八使除身邊見共為三十二上二界四諦下各除瞋使餘皆如欲界共為二十八。
二界合成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有八十八也。
△思有八十一品。
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空為八。
欲界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一品獨潤二生上中上下二品共潤二生中上一品獨潤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共潤一生下上一品獨潤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潤半生具不善性及有覆性故潤七生上八地中各有九品唯除瞋使以為定力所攝伏故唯有覆性不多潤生三界共有八十一也。
△前分別惑名之為麤強思計度而生起故亦名發業煩惱能發業故後俱生惑名之為細與身俱生任運起故亦名潤生煩惱能潤生故。
△其間行位略開為五。
△一資糧位修三觀行。
初五停心觀一多貪眾生不淨觀二多瞋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多癡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二別相念觀即上四念處是。
三總相念觀謂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但此位中惟觀苦諦伏煩惱惑。
△二加行位有四一煖位剏觀四諦修十六行二頂位用觀同前轉更明朗。
三忍位有三下忍遍觀八諦修三十二行中忍縮觀漸減緣行乃至一行二剎那在名中忍滿即入上忍上忍惟觀欲界苦諦但有一行二剎那在前一剎那盡名上忍滿即入世第一。
四世第一位亦惟觀欲界苦即上忍位二剎那中後一剎那盡名世第一滿引入無漏見道此之四位漸能伏除煩惱分別。
△三通達位即初果位從世第一後心生苦忍真明次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至十六心解脫道時名預流果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分別見惑見真諦故又名見道。
△四修習位謂於欲界九品俱生思煩惱中若斷前六品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斷至第六品解脫道時名一來果若斷後三品斷至第二品解脫道時名不還向斷至第三品解脫道時名不還果若斷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煩惱中斷至第七十一品解脫道時名羅漢向自從預流正住果後進斷修惑已來齊此解脫皆修道攝。
△五無學位謂斷至第七十二品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名羅漢果此位斷分別俱生煩惱並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槃。
次明辟支有二類別。
△一緣覺值佛出世稟十二因緣教所謂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然此觀境與前四諦開合異耳謂無明行愛取有五支合為集諦餘識名色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開為苦諦觀因緣智即為道諦十二支滅即為滅諦。
但緣覺人先觀集諦若生起門觀者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還滅門觀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由觀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
△二獨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名獨覺。
△雖名不同行位無別此人斷三界分別俱生與聲聞同更侵煩惱習氣故居其上。
後明佛。
△從本因地初發心時緣四諦境發四弘願一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此緣苦諦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此緣集諦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此緣道諦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緣滅諦境。
△既已發大心須行行填願。
於三祗劫修六度行。
△言三祇者且約我佛釋迦修行菩薩道時論分限者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一阿僧祇從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然不自知當來作佛若望聲聞位即五停心總別念處。
△次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
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得受記莂號釋迦文爾時自知作佛口未能說若望聲聞位即煖位。
△次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僧祇滿此時自知亦向人說必當作佛自他不疑若望聲聞位即頂位。
△經如許時修行六度然修六度各有滿時如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