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44-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华严宗-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宋-师会-第10页

具一切佛法。方是華嚴。之梵行也。令謂凡小唯大。是通三乘也。此二不二。是通同教。若一行具一切佛法等。正顯十通無盡。窮其法界。是則教一乘通觀也。又至相問曰。空觀云何。答依華嚴經。初觀菩薩依十種法。乃至末後結曰。並成觀境。但深淺異也。若窮空方便。一乘究竟。
  △三引論攝通。觸事成真。
  章曰。又梁攝論云。生死即涅槃。無二無此彼故者。欲明即事備真矣。
  解曰。生死是妄染事。涅槃是真淨理。若證通觀者。決無事理二境之礙。決無染淨真妄。此彼之拘。是故經云。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曰即事備真矣。已上三科。収歸第三明同別通觀滅惑證理竟。
  △第四明同別行位。融不融殊。文三。初同教三乘行位差別。文復有二。初信解次第。
  章曰。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別次第法相門等。並約信解門中。作如是說。故大論云。隨一方化儀也。
  解曰。三乘位地。阿含施設化儀前後。信解為發趣之端。行向乃運修之始。聖地佛果為證性之終。行布淺深。法規次第。儀軌當然。故大智論。揀非一乘行位。行布圓融。互徧法界。以彼三乘行位。隨機成局。一方施設也。故賢首曰。以三乘行位。是約信解。阿含門中。作如是說也。
  △二□□月□。
  章曰。若據行法。則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門。
  解曰。有解無行。其解必虗。有行無解。其行必孤。行解相資。行入正解也。故帝心曰。若不洞明前解。無以躡成此行。清涼曰。及顯相資。目足更資也。若不解此行法。絕於前解。無以成其正解。清涼釋曰。絕解成解。圭峯曰。絕解為解。是知前顯儀軌。正分行布解行。今明行法。圓融行解相順也。已上二科。収歸於同教三乘行位差別。
  △二別教一乘行位等齊。
  章曰。又別教一乘佛。及普賢願行等法。始終皆齊。無有前後。仍於諸法義。隨舉為首。餘即為伴。宜可思之。
  解曰。佛及普賢。即因門果門。攝法無盡。始則約相。就門。安立信住行向地等。分布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終則約體就法。信等地位。即無前後。始終皆齊。相入圓融。隨舉一位。即一切位具足主伴是別教也。故賢首曰。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別教也。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相即而恒前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
  △三就方便同開總別知。
  章曰。若隨機欲。或有總知。謂大學者。或有別知謂小乘學者。
  解曰。就前同教三乘中。隨機欲性。開出大乘學人為總知。小乘學人為別知。良以大乘學人。具廣大心故。總知三賢十聖佛果位地漸次法門。全斷煩惱所知惑障。開顯理性。總知染淨等法。故名大學也。其小乘學人。闕廣大心故。故名別知。別知暖頂忍世第一。小乘十地。十二位行位等相。不廣顯故。洎至斷惑。愚法小乘中十使。不通迷四諦。故名別知也。故賢首曰。今此就實中。愚法二乘。無廣大心。故不究竟斷煩惱障。又亦可前約三乘中聲聞。此中約愚法。故不同也。已上三科。收歸第四明同別行位融不融殊竟。
  △第五明同別依定二智起殊。文二。初一乘同別。依海印定起。
  章曰。一乘同別教義。依海印定起。普眼所知。
  解曰。海印定體。即根本智也。體徧十方故。普悉包容無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以喻顯體。故稱海印。故下經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是故如來初成正覺。首證此定。教起前後。卷舒自在。同時演說十十法門。該於九世十世無盡佛法。並於第二七日。一時現起。唯證普眼。則偏知也。清涼釋曰。觀境自在。無境不觀。故曰普眼。乃至曰。以虗心之覺。契唯如之境。則不動法界。窮乎寂照之原。豈非普哉。諸佛窮究。此經具顯。此明別教依起也。若逐機末教。有與一乘同時異處。說是同教。末不離本故。依本而成故。故賢首曰。地論云。時處按量顯示勝故。同時者。顯是同教故。異處者。示非別教故也。更有菩薩相似海印定。如大集經說矣。
  △二三乘教義依後得智說。文二。初依外薰意識說。
  章曰。三乘教義。依佛後得法住智說。聞思修及報生善意識。
  解曰。後得智從佛根本智流出。此智流出大悲心。如來欲安立正法住世。了俗證真。故說十二分教。顯示大眾生受所說也。故清涼釋曰。一受持。謂求聲慧。初聞即受。隨聞受持。如水不嚼隨得而飲。二助力。謂求思慧。嚼所聞法。助成智力。如食咀嚼。以資身力。三遠離。謂求修慧。依聞思行。能除惑習。如服良藥。藥行除病。因承三慧。外熏意識。染成識種。及至他世。報生善得修道智境也。故清涼曰。謂變易所起異熟心識。名為報生。生能知無常等。故名善得修道知也。此則前六意識。非實照之智也。
  △二依內證真知說。
  章曰。并內證梵行勝智。及真實智所知。此約別相說。
  解曰。由前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