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多諦而緣一諦。
若依緣各異。初起隨依。後起隨緣。
大乘伏斷義
第七識中。俱生二障現行伏在。八地已去。若斷彼種。至金剛心。
第六識中。二障種理。分別迷於四諦。見道斷。俱生種理。迷三界事。心地理九地俱生。從麤至細。分為九品。前八品俱生迷事。第九品通迷理事。一地有九品。九地便有八十一品。於見道前。伏下俱生現行。迷理事惑。其分別二障。迷四諦理。有一百七十二義。不伏便斷。於見通前。一無數劫。伏除二取俱生現行。
若二乘人。獨覺迴心至大乘。十信初心。經十千劫。
若初果迴心有八萬劫。二果迴心有六萬劫。三果迴心有四萬劫。四果迴心有二萬劫。
小乘伏斷義
聲聞人。從他聞法至自乘。見道利根者三生。鈍根者六十小劫。有四類修。皆猒喧求靜。
一見道前伏惑。超伏下欲界。俱生前六品入見道。不出便證第二果。若伏下欲界九品俱生惑入見道。不出超二果。證三果上二界。有七十二品惑。共障無學。 二次第得果。起一無間道一解脫道。斷惑一品。依初禪。未至定。 三見道後。束惑超九品俱生惑束九大品斷。欲界初品時。即斷至有頂地初品。由意樂力。是利根者。 四超斷不超果。伏惑至五品。若斷只得初果。伏至七八品。若斷只得二果。若斷第九便得不還。下八地前。八品迷事。第九品通迷理事。伏至無所有處。只得三果。非非想一地。不伏便斷。彼無欣厭。相便證無學。
欲界九品俱生惑。共閏七生者上上品獨閏二生。上中上下共閏二生。中上品獨閏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共閏一生。此上。是一來果。下上品獨閏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閏半生。是不還果。
緣覺伏斷義
緣覺見生滅。緣發修行。心厭喧求靜。利根小乘。或云。獨覺從果為名。於見道前。百劫練根。伏下九地俱生迷事惑。至無所有處。入見道時。三界分別俱生頓斷。法已後入觀不出。用九無聞道。九解脫道。法智法忍。上下四諦。共三十二心。并總一無間一解脫。其有五十二心。證無學果。
大乘資粮加行義
一資粮位。依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資粮力。自聞無漏教法。薰習已去。發深固大菩薩心四弘誓願。於一阿僧祇劫。善備福德智慧二種資粮。又名順果解脫分。善勝解心中。修起四十心。所謂十信十住十迴向。為入見道。復修加行。二加行位有四。
一燸位。依明得定。發下品尋伺。望無漏聖智。名明明即所得。定能發慧。慧即尋伺。覺資粮位中。一切法名義。各有自性差別。所薰所取種子伏之。假有學無離識非有。 二頂位。依明增定。發生上品尋伺。重觀順無所取名等。四法假有實。無先所薰種子。不生現行。已得純熟。 三忍位。依印順定。發生下品如實智。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若印寬順狹。印通初品後品。樂順在中品。若印順皆寬者。下品印無所取。即是順無中品。順即是印也。上品印無能取。順後世第一也。若印順皆狹印。即初後品順。通中後品。下忍名印。中忍樂順上忍印。順忍即印。印即是智。 四世第一位。依無間定。發生上品如實智。一念双印前能所空。名世第一。異生性中最後念。故有漏無間。有無漏起。無漏無有。有漏生。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如實無漏智生。我法二執俱無。故名世第一也 若入見道。唯依欲界身。第四禪心。餘二厭心非殊勝。故 暖頂忍位。通依諸二禪。三禪。靜慮。世第一。唯依第四禪心。入見道。若二乘四善根。唯依初禪。未至定迴心。入大乘見道。唯斷所知障。許依色界身入。
見道義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心境相稱如智冥合。離二取絕戲論。能證之智有三。一云。相見俱無說無二取。二云。二分俱有。若無相緣色。應得聲無見非能緣。三云。見有相無。無分別。見分狹帶真如體相。起今世第一。無漏智生。體會真如。名為見道。初照理故。多生歡喜。本論云。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實證二空所顯真理。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第故。總名一心。
相見道緣非安立
無漏後得智。見分緣。真見道理。作三心倣之。一緣內遣有性假智。除下品二障惑。二外遣諸法假智。除法執中品惑。
三遍遣內外假智。除上品二障。
若小乘倣法。俱是煩惱障。
若大乘倣法。有情諸法是二障。麤者分二。細者為一。第三倣證。前二心總別。既殊緣名。法總緣名類。
三緣下名法緣。上名類。
若別倣用二無間道。合倣用一解脫道。
漸斷十四解
有云。此中二空二障。漸斷漸證。以有理淺深障。有麤細異故。一二障各分三品。次第斷之用。六無間。六解脫。二勝進。共十四心。二用十三心。除中間勝進。三用十二心。除末後勝進。四若用後無間。即前解脫有八心。六無間。一解脫。一勝進。五用七心。除末後勝進。六二障各分二品。用四無間。四解脫。二勝進。七除末後勝進。八除中間勝進。九用後無間即前解脫。有五心。十除末後勝進。十一二障麤者別斷。細者合斷七心。十二除末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