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鳥兩翼車之二輪二輪不具則無運載之功一翼若闕則無淩虗之勢。
若修下明修止方便略引疏註之。
住於靜處(具有五緣一閑居靜處二持戒清淨三衣食具足四得善知識五息諸緣務今但舉初故云靜處)端坐(調身也正身端直不低不昂不偏不邪正面而住)正意(調心也意欲令其觀心與理相應自度度他至無上道)不依氣息(數息觀境)不依形(骨璅等)色(青黃赤白四相)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空等五相皆是事定所緣之境)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見聞等是散心時所取六塵不復託緣故言不依)一切諸想隨念皆除(除前諸境更有餘心皆亦遣之)亦遣除想(所遣既亡能遣不立)以一切法本來無想(欲順於法性故能所皆不存)念念不生念念不滅(釋成無想所以此乃即生無生即滅無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若心外有實境心緣此境時抑令不緣不可得故)然後以心除心(論中無然字今既心外無塵即所取無相其能取自然不生何勞後心方更除耶)心若馳散即當攝束令歸正念(論中即云住於正念初習馳散故攝令住正)常勤正念唯心識觀(論中即云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文雖有異厥旨大同)一切魔境自然遠離。
(以此唯心非彼所知故此是通遣之法故云遠離)邪正未分者起信疏依古德略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觀察如經言欲知真金三法試之謂燒打磨行人亦爾若欲別之亦須三試一則常與共事共事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智慧觀察今借此意以驗邪正謂定中境相發時邪正難知者當深入定心於彼境中不取不捨但平等定住若是善根之所發定力逾深善根彌顯若是魔所為者不久自壞二依本修治者且如本修不淨觀禪今則依本修不淨觀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則非偽也若以本修治漸漸滅者當知是邪也三智慧觀察者觀所發相推驗根源不生見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自滅五當自現故論云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耳。
魔網入心即論云勿令此心墮於邪網。
又無師匠下即五緣中無善知識也。
四魔一天魔二煩惱魔三陰魔四死魔如起信說者論云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男女端正等相論文甚廣須者自檢。
即觀之止即止之觀者或問天台以三止對三觀(體真止空觀隨緣方便止假觀息二邊分別止中觀)今文何以五止即六觀耶答此是觀門大節略以教義通之他宗約一乘同教以三止對三觀本宗約一乘別教如下會名六重三昧六重觀門具六止六觀也或謂下文明示第五多身入一鏡像觀是事事無礙法界第六主伴[牙-(必-心)+?]現帝網觀亦是事事無礙觀若以第五為所證第六為能證則境智冥一亦是五觀對前五止云云者此誠配對能所之學甚昧吾祖觀心之縕末章云此上所述六重觀門(始一體終六觀為六重門)舉一為主餘五為伴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若合後二境智冥一對前五止應合後之四德對前三徧故知委配昔人謂昧觀心如去燭縱昏情如夜游豈虗言哉。
何以故下四句懸示六重觀法單合互攝謂初句理事無礙法如是故此之一句合辨第一攝境歸心觀第二從心現境觀何則由事不礙理則攝境歸心也理不礙事即從心現境也法爾而然故云法如是也。
第二句定慧雙融離分齊故此之一句單明第三心境圓融觀謂以慧融定則心無礙也以定融慧則境無礙也心境廓爾故云離分齊也。
第三一句一多相即絕前後故此之一句亦合辨第四智身影現觀第五身入鏡像觀謂第四一智現多第五多身入一義乃同時故絕前後也。
第四句大用自在無障礙故此之一句亦單明第六主伴帝網觀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是知主者大用自在為義也隨舉一法主伴齊收故云無障礙也噫折四句之道文總六重之妙旨單合亦明儻無義證則何以取信於後裔哉。
言六觀下然此六門具明法喻謂前三約法以辨心境後三約喻以明性德後學至此彌須留意一家宗極玄妙在茲。
一攝境歸心觀中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者造作也即論云三界虗偽唯一心作十地經中亦與論同。
心外更無一法可得者論云以如來藏無前際故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耳。
一切分別但由自心者論云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
由心不起外境本空即論云心滅即種種法滅然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性相兩宗權實逈異備如華嚴圓覺二大疏此文辨性宗故同起信實教焉。
論云即唯識中文文有五句前之四句出其四因成唯識心義後之一句正顯識體無生。
又經即法句文也有法喻合初八句法說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迷境妄生)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悟境妄滅)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合覺背塵)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正證唯心)次二句喻後二句合文並可知。
由心現境即境不自生由心故現也由境現心即心不孤起託境方生也心不至境謂心如即境謝境不入心謂境滅即心空。
二從心現境觀中次科云莊嚴報土即依報也對下修成報身即正報也顯出法身亦正報也若對法性真土亦依報今此無文影在次科以成淨土即法性真土也。
三心境秘密觀中言諸佛證之以成法身次文又謂如來報身其故何耶言以成法身舉所證理如珠之體次云如來報身舉能證智如珠之光然圓宗理智[牙-(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