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源皆是正義)。
  前儒道人天小乘法相破相顯性遞遞相望前前為末後後為本若以顯性望前前皆為末顯性獨本今言會通乃有二義一約五教相望則以顯性為能會前四教及儒道皆為所會即是以本會末注云會前所斥同歸真源皆了義故真源既非所斥故知但會前四然約能所相合故曰會通本末二者前顯性教亦是所會即以此第四一論以為能會論云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則知真性亦所會也以但用真性不成身故(注會前所斥云云者前以執末迷本故須斥之今以本該末則前所說皆是即本之末迷無非了義又依華嚴宗具全收全揀二門前約別教一乘揀則全揀今約圓教收則全收)。
  △後正釋三初總明二初明須因緣初順明。
  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
  應有問云前四教未顯真性故非了義今既直顯已是盡理何須更會前所說耶論云真性雖為(云云)意謂真性為本固是盡理然性起為相必具眾緣則前八識惑業等皆其緣也。
  △後反顯。
  不可無端忽成身相。
  如湛靜水要藉風緣方成波浪不可無風便成浪也。
  △後正顯會通二初示前斥之由。
  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節節斥之。
  亦應先難云真性成身既假八識等緣則應前說識等為本亦有理在何以斥之故今釋云前宗所說未明真性但以識等便為身本如執風緣便為波浪不言水者豈盡理耶。
  △二正會。
  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
  今將下正會可知。
  △二別會四初依本起末二初標示。
  (初唯第五性教所說從後段已去節級方同諸教各如註說)。
  (注初唯下別會於中四初依本起末二舉內收外三重辨心境四結責寡聞初文分二初總彰所本即標生起以為宗極後依本會末即次第會前諸教一一文中皆先以注詞標舉後以論文正顯初二又二先明真心本有後顯派本從緣今初此文大抵全用起信論意分判諸教淺深如得起信意則諸教所詮分齊如指諸掌爾問前云宗極即指華嚴今此會通何依起信答華嚴一極稱性圓融始末深玄難見分齊起信深淺有序故得借之而起信亦宗華嚴同一性義故用之也謂起信初說一心即當華嚴一法界心故彼立義分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云云次依一心開真生二門解釋分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云云三依生滅門開覺不覺二義文云生滅門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乃至云此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云云四依不覺義生三細文云依不覺故有三種相與彼不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三一者業相二者能見相三者境界相五依三細生六麤文云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一考智相法執俱生二者相續相法執分別三者執取相我執俱生四者計名字相我執分別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繫苦相今顯性教詮至一心若依賢首開頓教即當真如門今論不開即以真如門合在顯性教中破相齊生滅門覺不覺義法相齊三細小乘齊後四麤人天齊起業受報即業繫苦儒道所說尚不知受報中六種差別但於人趣中以義攝之庶盡內外原人之義耳已知大義次按文釋注文標舉可知)。
  (△二正明二初總明所本二初明真心本有二初標宗)。
  謂初唯一真靈性。
  △後顯相。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變不易。
  謂初唯一真靈性者此句標宗次不生下三句顯相即真如門意彼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即論一真靈性)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與此大同也乃至云畢竟平等(論云不增不減是平等義)無有變易(論云不變不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後派本從緣二初出生滅所以。
  眾生無始迷睡不自覺知。
  △後標生滅所依。
  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
  眾生無始下派本從緣此下即生滅門初二句出生滅所以由不悟故全真如成生滅也由隱覆故名如來藏者即標生滅門所依法體龍樹論於此作兩重能所依初重以如來藏為所依總相生滅不生滅二義為能依別相第二重以黎耶識為所依總相覺不覺二義為能依別相今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者正取如來藏屬顯性教生滅心者屬後破相相躡而起。
  △二依本會末五初會破相二初標舉。
  (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前生滅諸相也)。
  (自此方是下依本會末分之為五初會破相教然破相教義通兩勢若取空為大乘初門即令入始教若取破相顯性即同終教圭峯以終頓圓合為顯性為與法相躡趾相破故開破相而以賢首終教義當之故此所明全同終教)。
  (△後正顯)。
  所謂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
  言所謂不生滅(云云)者此中真心妄想四字論主約義加文令人易曉餘皆起信正文言不生滅等者依龍樹論不生滅即真如生滅即根本無明謂眾生迷時根本無明起用名獨力業相能熏真如真如被熏起隨染用名獨力隨相真妄和合名俱舍動相即黎耶細相故曰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等良以單真不立獨妄不成故黎耶中通真及妄方名真具分唯識也不言生滅與不生滅合者以此門中是從本流末義故言非一非異者即顯真妄不即離義由真上隨緣妄上體空故真妄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