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三乘義准四阿含經既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是小乘一乘最勝故云上開愚法最劣故云下開。
  【科】以經中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中故知三乘外別有小乘三車引諸子故知小乘外別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別授大白牛車故知三乘外別有一乘。
  以經等者愚法二乘即是窮子也三車引彼則在所引中故知三車外別有小乘指彼三車以引諸子諸子既即小乘故知小外別有三乘三人出已別授大車則三外有一明矣當知分相中雖但揀三乘祖意正在三宗不同。
  【科】問何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何以等者以始教有宗說彼愚法出界總斷煩惱分斷所知以入涅槃名為趣寂故有此問。
  【科】答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已去並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大乘終教深細而說不許出界故在所引中也頓圓亦然故云已去。
  【科】何以故以人執煩惱未永斷故但能拆伏而已。
  但伏現行未除種子故云而已也。
  【科】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故也。
  不如實修行不真也不斷煩惱斷不真也。
  【科】又經云汝等所得涅槃非真滅度。
  非真滅度者勝鬘云言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又經云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入於涅槃又云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則知小乘涅槃非真滅也。
  【科】又經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羅漢果無有是處。
  【科】又大品云欲得阿羅漢等果當學般若波羅蜜。
  若學般若則得羅漢順釋也。
  【科】是故當知羅漢實義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三也【科】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為三藏謂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唯大乘中得有三藏餘二乘中則無此也入大乘論中亦同此說。
  大中有三小乘無也餘二下所引二乘也無此三藏謂其行果俱無徒有虗言入大下指論示同。
  【科】是故當知門外三車不通愚法以法華非小乘故。
  由上愚法在所引中門外三車不通彼也以界內外二位不同故法華會三歸一正破小乘故曰非也。
  【科】其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果及斷惑分齊與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也。
  大小二論大分齊別如所詮中具出問終教亦有二乘耶答界內二乘前教則無唯此有也昔人云此乃說前小乘非終教有此說太疎豈不聞教說聲聞盡理不盡理非聲聞亦有差別始教許彼出界入寂豈亦是說前教乎又問此上諸論義當始教何以於此終教引耶答斷惑中有二義一者聲聞是一始教許斷終教不許斷二者始約三乘聲聞終約愚法若終約三乘說聲聞者亦如諸論若始說愚法義同法華故下文云三乘有三義一始二終三頓吾祖曰若約三乘則從始至終皆說三乘通益三機於中雖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當知經論義實多含此諸論等義通三教是故此中引成終教之義故下文云中間三者或總為一謂一三乘教也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說正指此文也問始說五性故有三乘終頓共談一真如性何忽有三答若談一性而泯二乘則二教歸於一乘若皆為三人則屬三耳故云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等也。
  【科】是故當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別也。
  即初科正明本義也。
  【科】由此義故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密有二種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謂摩訶[銜-金+工]經及餘方等經等共諸聲聞眾集共說故不共者如不思議經不與聲聞共說故。
  此論釋大品經要問曰大品般若三乘終然般若是通名故有共不共也謂此摩訶[銜-金+工]者即所釋大品也及餘方等者即涅槃維摩思益迦葉佛藏仁王勝天王等也。
  【科】解云不思議經者彼論自指華嚴是也以其唯說別教一乘故名不共。
  【科】義准知之如四阿含經名不共以唯說愚法二乘教故。
  【科】如大品等經共集三乘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益故云共也。
  集三眾而說三法具獲三益非前三人趣終頓之一也。
  【科】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之大非一乘。
  通大等要問曰仍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如小乘三世有等三乘則無三乘教有小乘則無或二乘共有如道品等名數共同共猶通也彼有此無則不通矣或二乘俱無則一乘是也。
  【科】依此三義故梁攝論云善成立有三種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冣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
  依此三義者近指智論遠則指其開三本通文也梁論之文諸祖同引然則統論佛法唯有四乘一乘三乘為四三乘中拆之小乘則上有一乘故有三宗一乘之中即開同別若以今家五教攝乘乃有二義一獨以圓教攝一乘於中亦開同別一乘之中無餘法也以中間三教攝於三乘三乘則有三義始終頓三各說不同然皆三乘也小乘獨一則為三義由此義梁論之中作如是說今章始末皆明此義故云依此三義等也孔目問答通計一百四十餘處並談此義搜探二玄上下之文凡揀三乘亦明此義然亦有約一性義揀五性義但少說耳二若以後三終頓圓教以攝一乘於中亦開同別則終頓為同圓教為別則由終頓說於一性泯於二乘不同相宗談五性而存三乘故開二教入一乘攝為一性宗前二不融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