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就有為無常法中立種性故。則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種性中即有一分無性眾生。
  由取賴耶中傳來種子以為種性故。故是有為無常法也。故論云謂先世所作增長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為體。至相判云據此即生死體。此依唯識論。但於生死之中辨因果相生道理。並是轉理門無真實理。既從事立。事有差別不遍一切故有無性等。
  【科】故顯揚論云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一切界差別可得故。乃至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乃至廣說。
  言界差別者。界者分義因義。今以種子為因故有差別。彼宗新熏本有皆有五種。故說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餘生中可轉為般涅槃法。不應理故。
  【科】是故當知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第五種性無有出世功德因。故永不滅度。
  言法爾者謂法本如是。不可詰其所由也。五性者謂一聲聞性乃至五無性闡提。善戒地持云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但以人天菩提而成熟之。瑜伽等皆同此說。
  【科】由是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
  意云此類有情既不入滅。則生界不空諸佛常化。故利德無□也。
  【科】其有種性者如瑜伽論云。種性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
  種性者謂體同曰性。相似名種。如稻生稻。不生餘穀。此屬性也。萌幹花粒。其類無差。此屬種也。關中云。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亦種也。瑜伽下列釋六處者指體也。即取賴耶中種子為性種也。故彼論云云何菩薩種性住(此問位體)。云何菩薩住種性位(此問能住人)先答後能住人問。謂由其性仁賢。性能成菩薩行德。不由思擇制約有所防護。即善行人也。二答前位體問。若諸菩薩種性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於自體中。於所依中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清涼釋曰。阿賴耶識名為自體。相續之身名為所依。未發心前彼自體中佛法種子為此住體種性。即住以此為體名種性住等。二習所成性約修習說。故云串習所得也。
  【科】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性為性種性。
  上云六處。六處語通故於六中指意殊勝也。孔目曰。若欲出體則用本有修生緣起福慧定慧等門為體。故此約本覺解性也。
  【科】故梁攝論云。聞薰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
  聞熏習即習所成也。阿賴耶中解性即性種性。二法和合為佛因性。一切聖人乃三乘聖人也。孔目云此順三乘故。
  【科】然瑜伽既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
  祖云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又云諸佛從菩薩中生故。又云以是三世佛種性能生一切菩薩等故。謂依外凡十千劫來修信善根方便行。於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方能發心。至發心住名種性位。即知具性習成種性也。至相曰。今立性習二種性者。約總說之。清涼云。謂種性位由於習種合於性種。方名種性。性種即自性。住性為正因。性習即新熏修成之性。決為佛因。稱為種性。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隨闕不成。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但可位至堪任以去方可。約本說有性種。約修說為習種。然有二義而無二事。如上攝論云。二義和合為一因。故得知也。
  是故下結成有性故起習。有習故說性共為緣起。隨闕一不成者。無性曰無習。無習不成性。共為緣起方成種性。亦不下孔目曰亦有解者。性種性是本有性。習種性者是修生性。此非佛法所樂故。此云亦不等也。但可位至堪任者是發心住也已去者向第二住以往也。是從凡夫修信心行滿至此位也。瑜伽十二住。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乃至十二最上菩薩住。要問云。直進及迴心二人修行滿十千劫住堪任地者並皆成就。孔目云。性種性者約本性說。習種性者約修生說。論既云和合為一因故無二事矣。雲華曰。夫論種性者順因緣門說。豈容不對因緣而說種性。故今性種性不得為本有。又習種性不得為修生。何以故。若法性外有修生者緣起可增。是故不得說修生。故今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非偏在解。非偏在行。非偏在位。非偏在比。非偏在證。非偏因果。非偏本有修生。故今立性習二種性者。約總說之。性種性約本性說位在種子。習種性者約修生說。義則廣大。從緣起門。義則善成。不對緣起說本有修生。義則不成。得位已去。緣方成起。故約堪任。方名種性。
  【科】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內習種性種。有何差別耶。
  六種性。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故問二性有何差別也。
  【科】答彼經大都約位而說。以初習為習種性。久習積成為性種性。故說習種在十住。性種在十行三賢之前但名善趣不名種性。瑜伽中久習名習種。約本為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是故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良以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說。義方備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