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塵中見法界等。清涼云此猶約器世間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間。即一一佛身支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賢眾生一一皆爾。並是遮那說經之處自狹之寬。略顯十重之處。如疏所辨。
  【科】三乘等即不爾在娑婆界木樹等處亦無一處即一切處等。
  在文可見。
  【科】問若爾何故佛地經等亦在淨土中說耶。答彼經但云在光曜宮殿等具十八種圓滿。亦不別指摩竭國等。以彼為地上菩薩說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中。此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說。
  答彼下示彼經相亦不下揀不同。以華嚴指摩竭國全華藏故。以彼下顯彼經意況為地上說佛地德故。特於界外受用中顯染淨差別說。非融通說也。此三下指教分齊也。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共說此義。則知三乘終教非別教也。
  【科】若此華嚴皆云在華藏界內摩竭國等。不云娑婆內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別也。餘義准知。
  染淨鎔融也。
  【科】三者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身佛及盡三世間說。如普賢行品云。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等。
  謂此等者十身二種十身如玄文具列。仍說用周等十重無礙。廣顯法界身雲無盡之相通三世間。常說遍說。所引經文即三世間說也。
  【科】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說。餘義准知。
  受用即三身中他報身名盧舍那。孔目云。此約三乘盧舍那。當彼報身又云化身復說報身。所化千佛及化千億釋迦亦當報身下閻浮提。七歲出家等當是化身。若依華嚴即不如此。為有十佛不同。故其盧舍那等及化釋迦並是十佛化用。應可準知。又如普賢乘象至行者前即三乘普賢。謂第四十五知識即一乘普賢。當知三身舍那與十身舍那德義天遠。普賢既爾文殊亦然。一一皆具主伴。圓明無盡故。
  【科】四者眾異。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及佛境界中諸神王眾。
  謂此等者如妙嚴品所列。
  【科】不同三乘等。或唯聲聞眾。或大小二眾等。
  或唯等如餘經說。
  【科】問若爾何故第九會中有聲聞眾耶。
  【科】答彼中列聲聞意者二種。
  有二意則二聲聞各當一意。
  【科】一。寄對顯法故以彼如聾如盲有顯法深勝也。
  寄彼聲聞對顯華嚴尊勝。阿羅漢在座同請尚猶聾盲。其法深玄固可知矣。故云顯深勝也。即釋迦弟子舍利目連十大聲聞也。
  【科】二。文殊出會外所攝六千比丘等者非是前所列眾。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迴向一乘故作是說之。
  此舍利弗弟子海覺等六千比丘與五百聲聞叔姪行異。故孔目云。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聲聞。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并者兼及也。揀有二種不同。文殊等者在本會中文殊聞顯後辭佛南遊故云出會所攝。即舍利弗亦辭佛從文殊遊於人間以為助化。所將因陀羅惠等五百比丘出於自房。至道中。舍利弗勸諸比丘觀文殊十種勝德。文殊如象王迴觀諸比丘。比丘皆得十眼十耳等。故云所攝六千等為表六根清淨。故化為六千也。非是下揀五百聲聞。是此會經初所列聲聞眾。此六千經初不列。故則二類不同。列字悞作引。此等下其諸比丘位在三乘中迴心人也。非是小乘聲聞位人。良由文殊遊行經中文殊已會化令迴心向大。故云已在三乘中。今令迴心向一乘。故經作是說耳。孔自云。二約終義辨迴心者如下經文。大智舍利弗與五百比丘迴心向文殊師利。並言宿種善根。現六千比丘顯久共修行成實眷屬。舍利弗身在佛法中。義當聰明位。又曰今復迴心。當迴之時即得十種大法等。又曰其位在頓悟熟教等。又行願往後此是菩薩眾。目連鶖子等是聲聞眾。當迴心前辛苦窮諭愚法位人。孔目又曰如窮子。長者遣使方便與價等義。當人天及大眾部以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迴心等義。當初教已去乃至頓教及終教已下孔目化六千者五百比丘化非聲聞化也。
  【科】五者所依異。謂此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
  要依海印等者。上云今將開釋迦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有同別二門。若如上說三乘等並在同教中。豈亦海印出耶。孔目曰。同別由同在海印定中成。故不在定中。說同教者。入一乘遠方便故。
  【科】不同三乘等依佛後得智出。
  即法住智也。
  【科】六者說異。謂此一乘此方說一事一義一品一會等。時必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主伴共成一部。是故此經隨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十方。
  謂此下即上所引同說經亦即主伴經。
  【科】三乘等即不爾但隨一方一相說無此主伴該通等也。
  一方者逐一方化儀也。一相者一相孤門也。無此圓融主伴結通十方等也。
  【科】七者位異。謂此一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齊。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是故乃至佛等諸位在信等位中。餘位亦然。
  謂此下即六位相收即入等廣在疏文。略如所詮中辨。
  【科】三乘中即不爾但隨當位上下階降皆不相離也。餘如下說。
  不爾等以彼但約行布差別上下不同。離字誤當作雜字。不相雜也。
  【科】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