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
 宋 淨源集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

    宋 晉水沙門 淨源 集
  通敘緣起第一  嚴淨道場第二  淨身方法第三  啟請聖賢第四  觀行供養第五  稱讚如來第六  禮敬三寶第七  脩行五悔第八  旋繞稱念第九  誦經規式第十

  通敘緣起第一

  昔清凉之疏行願也。恢廓妙源。窮深際遠。唯定慧祖師。章灼權實。拔幽極微。撰義鈔以廣之。故天下駕說者。皆由其辭而通其旨焉。至若研磨九會之奧。讐校十行之蘊。則存乎圓覺懺儀。而規式備矣。淨源。常患近世。傳吾祖教觀者。反習他宗諸懺之文。又何異乎其先祖有善。而不知者。亦君子之所恥也。熙寧二秊冬。因再治圓覺懺法。遂得熏毫滌硯。刪集斯文。求諸同志。以習以修。既而推寄有本。故用經名品目。而題其首。貴使來者。究定慧之宏功振清凉之茂德。立言更濟。而垂諸無窮者也。
  (九會十行。皆載廣懺儀文。自下九門。依圓覺懺。但開合小異耳)。

  嚴淨道場第二

  夫欲啟請聖賢。又須嚴淨壇場。不潔則道心不發。無所感降。是故應當嚴檀。供養三寶。求哀懺悔。過去世中所有惡業。其檀場方法。先須揀地。離於喧襍穢惡。及諸障難。若得深邃巖谷。幽僻林泉。最為殊妙。若在人間。須去一二尺舊土。以香泥塗地。懸諸幡花。當中置盧舍那像。兩伴置文殊普賢二像。佛前安普賢行願經。以函盛之。如其有力。依經考疏。彩畫七處九會圓[巾*(穴/登)]。周圍挂之。點蓮花燈。焚百和香。諸莊嚴具。唯要潔淨。不必彌貴。各隨力分。奉獻供養聖賢。祇為表自虔誠。豈賢聖有好惡也。其安置方法。任自隨便。亦無局定之儀。初修方便。并其正修。皆用六齋日。此日四天王使者。諸天善神。來下人間。檢察善惡。見修行者。安慰守護。為獻瑞相。令人見者。心生歡喜。益諸根矣。

  淨身方法第三

  夫衣服身形。皆是行人心所依處也。若欲修此圓頓大行。先須禮懺。禮懺之法。必須淨心。心不孤起。必藉依緣。依緣清淨。心即清淨。故須嚴淨衣服身形也。然出家者。本合護淨。若料常時。護之不謹。即臨入道場。著新淨衣。如無新者。洗浣故衣。次須澡浴身體。身若穢觸。豈堪近於聖賢。雖諸佛無嫌。而神祇不衛。神祇不衛。則邪魔惱亂障難生也。非唯淨身。猶須淨心。絕諸緣念。專稟一心。念所修法。晝夜六時。禮請三寶。不得託事放逸睡眠。亦不剎那念世襍事。宜在密防。勿令萌動。三業如此。縱遇障緣。無退失矣。

  啟請聖賢第四

  (行者初入道場。稱念普賢菩薩。旋繞一匝。至法座前。敷尼師壇。正身合掌佇立。應先慈念一切眾生。誓興救拔。次超慇重心。恭請三寶。雖諸佛賢聖。無所不在。若不虔請。對而不現。故經譬如日出。普現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佛日亦爾。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心淨器中。佛無不現。今應一心正念。慎勿散亂。五體投地。禮一切三寶。聲德者首喝云)。
  一切恭敬(自下眾同唱)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
  (總禮三寶一拜。胡跪已。執手爐。燒眾名香。恭請聖賢。但每且一請。餘時不用。然諸家禮懺。皆先香花供養。今依圓覺儀式。皆先請耳)。
  一心奉請。南無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不離閻浮。而昇天上。無盡身雲。本尊毗盧遮那佛(每請一拜)。  一心奉請。南無普攝穢國。修大願王。皆蒙授記。阿彌陀佛。盡華嚴經中。華藏世界。反來會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剖裂玄微。一乘別教。汪洋悉修。十二分經。  一心奉請。南無華嚴經主。不捨因門。發明行願。徧收玄妙。普賢菩薩摩訶薩(道場懺主。三請三拜)。  一心奉請。南無七處九會。互彰主伴。文殊師利菩薩。賢首菩薩。及諸品中。微塵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華嚴經中。末會之主。五十五員。真善智識。百城求法。一生克備。善財等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馬鳴龍樹。諸祖菩薩。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末會之中。舍利弗等六千比丘。盡虗空界。微塵剎中。有學無學。一切聲聞緣覺聖僧。  一心奉請。南無華嚴會中。常發大願。安人護法。梵釋四王。天龍八部。執金剛神。主虗空神。廼至諸世界中。主執神等。及此國內。主善罸惡。護伽藍神。守正法者。一切賢聖(此段但請不應禮拜。白衣無妨)。

  觀行供養第五

  (供養。稱讚。禮敬。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八重。是修行人之本事。非別行法。世尊於離垢慧菩薩。所問經中具引也。亦是趣入華嚴之要門。故經文廣說諸佛功德妙用已。後云。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西域本宗道流。皆于經中錄出。別行[言*奉]念修習。前後三譯。一晉朝佛陀跋陀羅。二唐朝不空三藏。三貞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