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後正說為趣。
  四釋文中三。初明集眾。二爾時世尊下明放光。三爾時法慧下明偈讚。
  初中二。先辨此方。後如此世界下結通諸剎。前中七。一佛力者。集眾因也。二十方各有下明眾集大數。三從百佛下明來處近遠。謂前十此百。顯漸增之相。四其名下辨列其名。同名慧者。表十解故。五所從下明來處剎名。同名華者。表此解慧依無著故。六各於下明來處剎中。同名月者。表解開敷十行華故。七是諸下設般列坐。後結通者。十方世界皆同具前七門事也。本疏云。問准此結通。即於十方盡空世界。皆有菩薩。而來集者。且如東方過百剎塵數外。亦有眾集。未知彼因陀華界為在何處。餘界亦爾。
  答彼百剎塵數外眾集之處。彼因陀華界。還從彼向東百剎塵數外。與此相似。餘界亦爾。是故諸會各見本眾來集。不見東眾過向西。亦不見西眾過向東。以諸本會處定是多集眾普應一為一切。如佛普應一為一切普應。餘可准思。
  二放光中五。一放光主。謂世尊也。二放光處。謂佛足指指能令身住立。表十住成位不退故。三光數。四光相妙色。表住中慧解細密而照。五光照處。謂十方盡空世界須彌頂上佛會皆現。此則一光照一切。一切光亦爾。重褺無礙。無不互見為一法界大會也。
  三偈讚中十菩薩說偈。即為十段。初一是總。餘九是別。以法慧是說法主故。通敘此會本末事意。總顯佛德。餘九別歎佛理教等。
  初中十頌分二。前七敘會中事。後三舉因釋成。前中一敘此品放光。二敘前品天王請佛偈讚。三敘此品中菩薩來集。四次二頌敘集眾結通。初一敘菩薩名剎皆同。後一辨佛名同。五次二敘佛不離覺樹下而昇天等。初一明恒在一切閻浮會。後一明普在十方須彌山頂皆佛神力。
  後三頌舉因結果。初一舉因。謂佛於過去。遍彼諸剎。發心求佛。常發此願。依願行滿。今成彼果。後二明依前行願得普遍大用。一身雲普遍。二慧光滅闇。可知。
  第二一切慧中。十頌分四。初三明佛非妄見。次三明解真覩佛。次三明簡妄異真。後一推功歸本。就初三頌。分二。初二明迷理依我見佛雖見如盲覩。於中。初一顯因。後一辨果。其顯因頌中。梵本云盡於多百劫依我見導師。彼於救世者。不能知法理性。後一頌明順理觀蘊等唯是假名。梵本云。觀察此諸法自性不可得生滅悉皆如。但示現名字。言示現者。如幻相故。
  二次三解真覩佛中。一明佛離生滅。上半真境。下半真見。二明佛泯能所。謂無所取無能見。上半初句標法體。次句泯也。下半上句明法即是佛。下句顯法體離圖度。三明見益。上半顯所知。下半辨益惑盡故。
  三次三簡妄異真中。一不了相是無相相故而作有取故不見佛也。二了相是無相。不隨生住滅等大三相遷。雖住無所住故。雖遍而不動故。三由了前相無相等。所以見佛真體無礙惑也。
  四後一推功歸本中。上半牒前說。下半述己聞。
  第三勝慧者解佛勝智之慧故名也。十頌分四。初三明妄執不見佛。次二明了真見佛。次四喻況得失。後一推功在本。就初三中。初一總標所見能見真妄異故。妄見不到真境。上半標真境有三。一智德廣大。二不為滿德輙見三世無與等。下半標非妄境。謂可破壞故名世。墮虗偽中故名間。佛非如此思所到故。云莫能及。後二別顯。於中。初一明以相取佛故不見佛。由佛非倒根境故。梵本云愚夫思佛時。生想不如理。若於佛離見淨治一切想。後一明以體取佛故不見佛。由佛非漏蘊為體故。或取蘊幻相。不識實性。故名迷惑無知者。此二頌或前約凡夫見。後約二乘見。
  二次二頌明了法實性見佛者。異前小執。兼異權大。於中。初一明了性見佛。後一釋了之行相。前中既了蘊性非品守性。則己亦乃見佛法界身雲。所以者何。由了相即性見即性根之相故。不同餘宗。後釋了行相中。上半釋前上半。下半釋前下半。就釋上半中。約前後色心相望無性。佛以無性成故。了此即為見佛。謂由前蘊滅。後蘊方生。後蘊續起。顯前開導。此則相望成緣。各無自性無性之性即是佛體。是故欲識佛體。先當觀蘊起滅也。涅槃二十九云。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諸法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以是二因體無縛解。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縛誰解。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滅不至彼陰。雖不至彼。能生彼陰。如子生牙子不至牙。雖不至牙而能生牙。眾生亦爾。云何縛解。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如人捨命受大苦時。乃至云。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成。因現五陰。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時節各異。釋曰。由緣因故。則前滅後生。成緣起相。由正因故。後緣起相無性所成。是故生滅恒相續但不相至。故中論第四云。若因前五陰。有後五陰者。應是從他生。如縷應作布然縷無布。下半釋前下半者。續成前文了性見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