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故。惑垢永淨故。法身顯故。二十一智身者。十智具足故。二十二願身者。無障礙願成就故。二十三色身者。隨形應物故。二十四諸相者。二十八相或同佛相故。二十五常光者。常隨照身種種色故。二十六放大光網者。隨遠近照廣大交絡故。二十七起變化雲者。變身多種益物如雲。二十八身遍者。隨十方中堪化應故。二十九諸行圓者。因行畢故。後一句結可知。
  三釋不見所由中三。初徵。次以善下正釋。後如來等事下總結。
  初徵意云。諸大聲聞盡預坐會中。何以不得見故。
  次正釋中二。先以法說。後佛子下喻顯。前中四。一行劣故不見。二如是下總相指由境勝不見。三何以故下依小教行故不見。四是故下總結不見。
  初行劣中十九句。初一句總。餘句別。初句通言善根者。順理益物生見佛增上緣因故。不同者。異菩薩故。別中一無見佛無障因。二無讚淨土因。三無讚佛神變因。四無自發大心因。五無勸他住大心因。六無念佛種不斷因。七無攝眾生因。八無觀他脩到彼岸因。九無勸他求佛智眼因。十無自習佛智因。十一無無漏因。十二無嚴土通智因。十三無菩薩眼境因。十四無求超世不共菩提因。十五無發菩薩大願因。十六無佛加持生因。十七無知法如幻因。十八無知菩薩如夢因。十九無得菩薩廣大法喜因。
  二境勝不見中二。初明德勝故不見。後復次下正顯勝德名體。
  前中三。初兩句總標。次以是下別顯。後是故下總結。初中上句。云普賢菩薩眼境界者。約行顯勝。謂體事業用等境。唯智能知。非餘境界。下句云不與一切等者。約乘教顯勝。謂此大乘實教所顯。非小乘及大權劣境故。次別顯中十句牒前。餘句正顯顯中不能見等者。既無普眼等故。後總結。約前不見句也。
  後正顯勝德名體中五。一顯勝名體。二是故下重成前義十種不能。三能何以故徵。四諸大弟子下釋成。五是故下總。
  初中二。先明無自利所成德。後又亦下顯無利他業用。前中二。初十句顯無勝德。後是故下結成前不能義。前中通佛菩薩。初善根者。謂普賢行因。具如前說。二智眼同前。三三昧者。佛不思議法品云。佛有十種佛三昧十定等。亦如前顯。四解脫者。謂佛不思議法品中。佛有十種無礙解脫。離世間品云。菩薩有十種解脫。五神通者。亦如上說。六威德者。佛及菩薩。皆具勝福。外感驚畏。亦如前顯。七勢力者。勝力乃能展轉加持。有所成壞。八自在者。神通業用。已如上顯。九住處者。如前所引離世間品說。十境界者。亦如前說。
  後結成前不能義中二。先明自行不能。後又亦不能下明利他不能。前中十句。初二可知。三入者。分明了達故。四證者。契合相應故。餘句准釋。後不能利他中十句。准前思釋。
  三徵意云。此諸聲聞並是佛大弟子。既復預會。何以不得聞見彼境界故。
  四釋意云。此等雖是佛大弟子預會座中。內熏習異故不得見聞。初四句謂依教聖道脩行得果別故。五於無有諦者。生空法有故。六常住實際者。如上釋。七究竟寂靜不住自事者。捨生死位無餘依行故。八於彼下十句捨菩薩悲智行願等。
  五結雖會中坐不見也。
  後喻顯中有十喻。遠法師等諸德。皆將此喻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功能。唯第九二無喻。喻上第二如來莊嚴。餘皆次第融釋可知。本疏云。就十喻見與不見。三義分別。一第一第五第十此三喻二乘不見佛果功德。二第二三第四。此三喻菩薩能見果德。餘四喻如來自見果德。亦見二乘等法。又云此十別相者。鬼對恒河喻。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勝境。辨法師云。如餓者喻二乘人不得菩薩法界行食。故云餓也。鬼者似人非人。喻二乘所得涅槃似而非真也。裸形者。以無菩薩慚懃行眼故。飢濁者。不得無二理觀沾至神故。舉體燋然者。四相所遷不息故。烏鷲犲狼競來搏撮者。此與舊文稍異。此喻有業餘故。為諸無漏業所債不自在故。為渴所逼。欲求水飲者。喻諸聲聞本無大悲水故。為渴逼也。內既無悲水。外復臨河。而不見河故。猶渴也。見枯竭者。梵本。又云。或覩灰河。謂但見聞自分之境證有苦煩惱也。次徵意。何以住在會中不見故。釋意可知。二覺夢境喻。喻二乘守劣乖勝故不見。於中。先喻。後一切菩薩下法說。法說中。先總。次別。後結。別中九句。一久積善。二發大願。三學佛德。四行菩薩嚴果行。五滿果智。六滿普行願。七趣十地。八顯定業用化物。九脩事事無[得-彳]觀。後結中二。先結菩薩。後結聲聞。三愚對雪山喻。喻二乘心狹無悲故不見。四地有伏藏喻。喻二乘無巧方便故不見。五盲人不見寶洲喻。喻二乘無深定故不見。六有得淨眼喻。喻二乘無深智故不見。七遍處定境喻。喻二乘無深定故不見。此中十二處者。前八觀欲界色處作無邊行解觀故。第九第十。餘處各別觀作無邊空行解無邊識行解。今此合觀為一。名天遍處也。十名種種眾生身者。身業故。十一名語言音聲。是語業故。十二名一切所緣遍處者。意業故。依小宗中。前八在第四禪。第九第十在空處識處。通凡聖脩。唯有漏道也。八醫形自見喻。喻二乘無深行故不見。九二天隨人喻。喻二乘無密相故不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