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機感現前。無不能應現畏。
  三有十種不共法。前明無畏。今辨不共。有二義。一不共凡小。二無他可共故。其十句皆云不由他教也。於中。一自脩六度。不待師教。二普能攝生。三巧迴向行。四巧便行。於中七。一不厭世俗巧。二不著己樂巧。三於禪自在巧。四不簡生處巧。五備世枝能巧。六現小不失大巧。七現果不斷因巧。五權實雙行。於中有十種。一涅槃現生死。二知無生而勸化。三入滅現惑。四一身現多身。五入定示受欲。六離三界不捨樂生。七內受法樂。外示無樂。八相嚴身現陋形。九積善示生三惡。十得果不捨因智。六三業隨智行。七代物受三塗苦。八物見無厭。九誓自堅淨亦堅淨他。十成自覺境智無師自悟。
  四有十種業者。前成不共德。今辨所作業故。次云也。於中。初一約處。次三約人。次一約時。次二約用。一自行。二身光。後三約准持。一護法。二說法。三隨願令滿。各有標釋。
  五有十種身者。先業因。後身果故也。此亦迴向位滿所得十身。於中。初二約體。一來相盡。二本無來故亦無去故。求不得也。次五約用。一如將為實故。不實也。二以實理示世故。不虗也。三盡無盡住故。四不可壞故。五不可動故。後三約相。一福相。二無相相。三果相。此有第九行中。十身有同異中有相攝如章。上來三百句。答十迴向中行相竟。本疏云。此上十業十身。古德多將入後十地位收。然按別行本度世經。六翻問答中。此在第四翻內末。今依彼經。科判此文。入迴向攝也。
  自下大門第五。從十種身業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句問十地位中行相。於中分四。初一百二十門。明十地中三業殊能行。寄在初地。二從十種勤脩下九十門。明造脩離障行。寄二三地。三從十種離生道下九十門。明造脩能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四從十種足下二百門。明報相圓備行。寄八地已上。
  就初中分三。初二十句明身業行。二次四十句明語業行。後六十句明意業行。
  就初中二。先十種中。一一身遍一切受。二三一身起一切機。三一身一切趣受生。四遊諸剎。五詣諸佛。六一手覆諸剎。七一手碎諸剎金剛山為微塵。八身中現諸剎成壞。九身容眾生界。十身中現淨剎眾生成道。
  二後有十種者。此約行法為身說不同前門直就無生理體說也。於中。一六度行。二四攝行。三代苦悲行。四救護慈行。五饒益福行。六同體慧行。七法非趣攝行。八有感便應行。九現通行。十示成佛行。
  第二有十種語下四十句。明語業體。應名語業。以語是身分攝故。於中。一離麤獷故云柔耎。二離熱惱。謂兩破亂令心熱故。云甘露悉清涼。次二離妄語。餘六離綺語。此皆約遮釋。若約表。則十種各顯一德。
  二有十種淨脩語業者。約脩因名故。於中。初二樂聞佛菩薩德行。次二離過行。次二語業供佛行。次二法施行。後二重法輕身事發行。
  三得十守護者。由發言誠諦。龍天等敬護。八部外更加梵王眾及佛法王為十。可知。
  四能成辨十大事者。由內因誠實。外緣加護。逐使所言廣大成辨所作故也。於中。一能斷眾疑。二能普詣。三了眾生。四淨諸勝解。五能斷眾惑六令離習氣。七令欲樂淨。八令修善廣。九遍覽即理之事法界。十普證圓寂。
  第三有十種心下六十門。明意業。於中。初十句明意業體。後五十句明意業用。就前中。一廣心。二深心。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心。六堅心。七無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無邊心。此並意樂之心也。
  二有十種發心者。心體充滿理宜發起勝用故也。於中。初六明利他心。次二自利心。後二勝進分中利他。又釋初一總。餘九別。然並利他。可知。
  三有十種周遍心者。前既發心。終成所作。遍滿法界。故云也。於中。一悲心廣。二智契深。三依心辨業用念頃一心知三世多心。四遍佛境八相悉了。五遍知根欲習氣。六隨諸慧所了法界。七知諸心所造如幻網。八遍知諸作無生觀者識其體性。九遍無[得-彳]心不住自他心故。十遍諸自在心一念成佛故。
  四有十根者。由前心滿堪為法器。能出生故名根也。於中。一信根。二淨欲根。三進根。四定根。常住脩行。五慧根。六根續至究竟故。七堅利證徹法性故。八證智照用到佛境故。九照諸佛同一性故。十無礙慧到無障際處。此即是佛十力根本處故。云深入等。此上從慧根已下并是慧。但異名顯示。
  五有十種深心。晉名直心。今深心者有二義。一於諸行殷至詣極故。二心恒樂脩一切善行故。於中。初二不染雜凡小。次二了能所境智。五於違不動。六圓智淨脩。七受持所聞。八於受生處無著。九具難知境智。十脩善無厭。
  第六有十種增上深心。晉但名深心。今名增上者。行過前故也。於中。一進善堅。二了密教。三願行能持正法。四到義幽奧。五於教自在。六到諸安立教門。七於諸脩行成辨。八定及用勝。九令本願滿。十利他究竟。上來初地行相竟。
  下第二十種勤脩普名方便下九十門。明二地已上行相。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智慧勤脩行。二從十決定解知眾生界下三十句。明慈悲勤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