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質[得-彳]性故。十所緣實性故。已上勝義諦攝。上來十種由佛所知之境界也。二明所知多顯能知多者。能知無障[得-彳]智一味平等。若不舉所知差別之境。無以顯能知多故。十種准前。但翻顯為異。三會釋心智不異者。十中准舉初門顯無量義。文中二。初總顯心智不異。後何以故下徵釋。前中二。先標心之境即是智境。後如心下舉心緣多境無縛無脫。智緣多境亦爾。言無縛脫者。謂勸此菩薩知心本無體無能隨。知相本不生無所隨。既不隨相。則無相縛。先既無縛。後亦無脫。相縛義廣如前普賢品中說。此心與智。王所不離故。如王既爾。其所亦然。或此亦為隣近釋也。後中先徵意云。佛智緣境。平等一味。無有多小。何以言無量故耶。後釋意云。佛緣境平等。必不壞差別多少。是故隨彼種種分別思惟。有種種多境界也。
  第二喻顯中三。
  一大龍降雨喻。喻佛境界無所從。此則顯前徵意與釋意無違。謂佛境離平等一味。然不壞種之相。
  二海水心起喻。喻佛智海昔願起。此則顯前釋意與徵意無違。謂佛智海雖無分別。往昔大願無差失故。上二喻皆先喻後合。並文顯可知。
  三海水無量喻。喻佛智海四種無量。於中二。先喻。後佛子於汝下合。前中二。先別明水多。後如是下通顯四多。前中一四洲中水。二十龍王雨海水。三海龍王太子雨滿水。四十龍王宮殿中水。五海龍王太子宮殿中水。六海龍王雨海水。七海龍王宮殿中水。上七種水皆後水陪多前水入大海中。後通顯四多者。一水。二眾寶。三眾生。四大地。後法合中二。先問答。後佛子此大海下正顯。顯中二。先合別顯。謂從百分中一分。乃至比對分不及一。此皆有數量語言及故。所喻佛海乃至一極微皆不可比。以非數量法故。非語言及故。故云非譬所及。一復合通顯四多中。一得初等者。合海中水多。二一切菩提等者。合海中寶聚多。三所經眾生等。合海中眾生多。四住等者。合海中大地多。
  第三大段總結可知。
  後重頌中五頌分五。初一頌頌法說。次二頌頌初二喻及合。後二頌頌第三喻及合。並如文可知。
  第六出現行中長行內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正顯。三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下總結。
  能顯中二。先法說。後佛子如真如下喻顯。
  前中二行內。一無[得-彳]行者。是即理之事行。他用自在故。二真如行者。是即事之理行常化無化故。
  後喻顯中兩說。一云初一喻喻後行。後四喻喻前行。一云五喻通二行。今依後說。其中各有法合。初喻合中。云不生等者。謂如為三際依。非三際合行。過未非緣故。不生不動也。現在離緣故不起也。二法界喻合中。云非量等者。謂染淨法所顯真性之行。非少可量。又非多不可量。以非形質故。然因法顯界不無故。三鳥飛喻合中。云無邊際等者。謂畢竟無窮盡行。然非不行故。四金翅喻合中。云住無[得-彳]等者。謂無分別無[得-彳]行故。五日月喻合中。云性本寂等者。謂離作念行故。然非不運行故。餘文並顯可知。
  後偈中五頌各頌一喻可知。釋行了。
  第七出現菩薩中長行內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正顯。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下總結。
  初中云成正覺者。此有四義。一彰此差別。謂晉本名此為菩提故。准梵本中。若言菩提則唯是境。若云勃陀。則唯是智。今云成正覺。便為境智總合之稱。二具釋三字者。謂境是真俗二諦不一不異故。智是究竟圓滿無分別大智故。境智合稱者。謂智即境境即智。仍不離非即離故。三字簡異三類眾故。一異眾生。眾生無正無覺故。二異二乘。二乘有覺無正故。三異菩薩。菩薩有正有覺。而未成故。唯佛具三故名之爾。四種類中三。初就菩提中五。一有二種菩提。大品云性淨菩提修成菩提故。二有三種。涅槃第四十云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觀故緣覺菩提。上智觀故無上菩提。三有五種。大品云。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此中初一是十解初住。二是三賢。三是初地見道。四是修道滿。五是佛果究竟。四有十菩提。如離間說。五通一切法。維摩云。一切法即菩提相故。二就勃陀中。或二或四或十。具如諸經及此經上下文說。三就合說者。即如此文也。
  第二正顯中有十段。一體無過失。二出過下明業用。三佛子諸佛菩提下明甚深。四佛子如來應正下明廣大。五佛子如來成正覺時下。明現因果。六佛子譬如虗空下。明體離虧盈。七假使有人下明用無增減。八如來成正覺時下明依定起用。九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身一毛下。明佛周遍法界身。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下。明遍心中有佛。
  初體無過失中有九。是減數十故。謂一佛智於境無所觀觀故。二於平等法性隨緣不變二分中無猶豫故。三無二者。無二念故。亦曰不二現行。亦云二行永絕。世親釋云。於所知一向無障功德。非如二乘亦有障亦無障故。無性兩釋。一釋曰前二云此中無有二處現行。謂生死涅槃。親光釋云。謂諸異生住著生死。二乘聖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無故。四無相者。無性為性故。五無行者。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