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後一辨智及通。是所發起。前中名剎那際者。有二義故。一為顯所說行相。是於有為界修行。行至後邊際故。本業下卷云。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功行滿足登大山臺。乃至云。唯有累果無常生滅。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其智見常無常一切法境界。當知如佛名為學佛。下地一切菩薩。於此菩薩。不能別知。於佛名菩薩。於此下菩薩名為佛。二為說有為行相即真際故。後所發起中二。初一顯正體智。故云一切。後一明佛神通。故云自也。此通為二能。一能顯自三業。二能令他見不應見故。不應見有二種。一上非下境故。二意業非眼境故。二次二所現中七句。於中。初三身業。先一總舉。後二別顯。別中前一無障。後一無著。問佛身元不隱。何故言現耶。
  答現其身中三業作用故。初但云身者。言總意別故。次二意業中。前一離緣外境。後一內住於止。次一身業。謂福慧內充而外威敬畏。後一意業。謂常處世而不著世。三次二益物中。初一正明令見聞悟益不應見見故。後一益悟應時。謂感赴合符。然有二種。一稱根漸頓故曰隨宜。二相會如期故云不失於時。四末後一句結總上所現不離定心定心恒住一法性故。上來辨三成就竟。
  第二明眾成就中五。一舉數。同前會釋。二靡不下歎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意。就第二歎德中。十句分二。初五歎自分德。後五歎勝進德。前中初一時位極故云灌頂。若依仁王經。此是第十地。若依本業經。則為等覺位。此經通二。廣如前說。二行脩滿足。如文可知。三明所具之行深而且廣。此行既廣無邊量也。四成就大定普見無涯故。云獲諸等。上明自德深廣。五大悲等明悲德廣大利物難量。後明勝進德中五句。初三同佛三業。一身通用同佛果。二深智入際語演實義。三意業種智降伏四魔。後二明無住行。初釋後結。前中不住涅槃故入世間也。不住世間故心恒寂也。下句結德屬人。此是彼菩薩無住解脫。三列各。四結數。並可知。五集意者。謂此皆是往昔與佛同行。故令預會。餘同前。序分說竟。
  自下第二大段。明請分中四。一普眼請問。二佛言普眼下許問。三普眼菩薩言下正顯所問。四佛言善哉下歎問利益。
  第三大段。明示說法者分中二。先示法所屬人。後爾時如來下答前所問法。
  前中。文有十段。一示人令問。二爾時會中下聞名獲益。三爾時普眼白佛下重問重示。四佛言如是善男下顯普質德深不見。五爾時普眼菩薩聞下聞普賢德獲三昧益。六佛言如是如是下重顯普賢解脫自在。七善男子若有下見聞普賢獲益。八爾時普眼及一切下眾於普賢渴仰。九爾時佛告普眼下教起方便。十爾時普賢下為現令見。
  就初段中三。一示入令問。於中復三。一示其處。二已能下歎德。三汝應下教問。初中可知。二歎德中十句。一成勝通。二出過下最上難過。三從於下兩行生身。四大願已淨。五行成不退。六度。七據。八辨。九悲益物。十本願無盡。三教問中令見其意故。
  第二段中三。初得十種益。二其請下希欲見然不見。三此由下釋隱所以。為欲令希仰普賢重獲勝益。
  第三中同前不見可知。
  第四中二。初徵不見。後善男子下釋為德深不見。有十句。一住離言真如故。云甚深不可說。二智德無邊。三大定奮迅。四勝通自在。五入最清淨無碍際。一切三世間等並在其內。六生十力智。七法性為藏。一切三世間等並在其內。八諸佛共與力。九念頃證諸佛平等智。十是故下總結不見。
  第五中普眼聞普賢深德。獲三昧。即用此定。觀彼不見。白佛申意。
  第六中三。一初一句標不思解脫。二普眼於汝下以法喻。於中二。先喻況。後佛言下法說。前中二。先問。後答。問意云幻字中諸相住處有能說耶。
  答意云幻相無實。彼無住處。故云不也。後法說中二。先牒前幻相。是虗假麤淺境界猶不可說。普賢三業俱祕密境而可入見。入謂意識觀察趣入。見謂眼覩。三何以下重徵釋前能入是言。於中二。先徵。後普賢下釋。前徵意云。普賢既是因位。有何深德。不可入見。後釋中十一句分二。初一句總。後十句別。總中三。一讚德深超言慮。二讚德廣過數量。三過量故。不可具述。俱應舉要而言。別中。一以金等者。慧力威猛照相。皆云如世執金剛杵者。以杵擬須彌等使碎為塵。此亦如是。如上文云。以金剛智。普照境界。同一法性。是也。二於剎常行而無行。由前慧力故。三無住者。義如行釋。上三據依果辨。四知眾生身等者。身相泯故。五無去來者。於剎中能行者不可得故。上二約正報說。六得通名無斷盡者。化用無息故。無差別者。平等化故。自在者。所作無碍故。七無依者。通加行心迴寄首離根境識故。八無作者。離於功用成辨業故。九無動轉者。往還變現相故。十至於等者。法界無餘故。上來十句。初舉普入。末舉至際。是舉要言之。所餘無量。略而不論。
  第七中明於普賢見聞等十種事皆益不空。文易可知。
  第八中眾於普賢。心渴。口稱。身禮。並亦可解。
  第九中二。先教。後行。前中二。初十句明正教。後若能下總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