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云。其慧轉明。調柔增上。名善慧地。七成唯識云。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為善慧。
  第二來意中三。一前地雖得無相中無功用行。而未能以四無礙解隨機說法。今此進脩令彼證法。二為知眾生三性等諸法行隨其化故。三為知眾生心業等諸稠林。隨應化故。略說如是。若廣說者。乃至為無量因緣故。諸門分別。具如別章。
  後依文釋中。三分同前地。
  初讚請分中。有十三頌分四。一初二頌顯前地益。二有二頌。明菩薩天王供養。三有八頌半。辨天女供讚。於中。初二頌述天女喜樂音讚佛。次有三頌。歎說法菩薩。於中初頌云寂靜等者。後半頌。梵本云。利益十方得自在心如行空演佛行。次有三頌。歎說法菩薩應機巧說。後有半頌。結諸天女美讚佛。四末後有半頌。顯上首請說。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明地行。論分為四成就。後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下。明位果。前中四者一法師方便成就。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下。明智成就。三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下。明入行成就。四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下。明說成就。
  初成就名者。此地能起辨才說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成就。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欲更下正顯。前中謂無量智者。是前八地深廣之智。後正顯方便中。依他利自利。一一五三句示現者。初一句利他。次一句自利故。云一一也。次五句亦利他。後三句亦自利故。云五三示現也。初云求轉勝寂滅解脫者。依無色得解脫根。可化眾生作利益故。化彼令得真涅槃故。二復脩等者依未得究竟佛智自利益故。下五句亦明利他。三入如來等者。化根熟菩薩。令入深蜜。四觀察等者。化耶念脩行可化眾生。令得正念之行。五淨諸等者。化未知眾生。轉法輪令得。謂總持定智皆是說法所依故。大具廣等者。以大神通。化耶歸依眾生。令入正法。七入差別等者。以通達世界。八脩力無畏等者。欲得佛內證正覺大智等故。九隨諸等者。欲得外化攝生法輪大智。十不捨等者。欲得佛無住涅槃不捨悲願。後入結可知。
  第二智成就者。知法智成故。文中二。先總標。後有漏下展轉別聞。前中總知三性淨染不二。後轉別開中有三重一就前淨中。開漏無漏。謂見道前善名有漏。見道已上善名無漏。或我我所心脩善行名有漏。為此相違名無漏。就無漏中。復開世出世。謂依脩阿含行名世間。正證真行名出世間。或加行所脩行名世間。正體智證真行名出世間。後得智所脩行法名世出世間。又若行法是可破壞墮虗妄中名為世間。與此相違名出世間。二復就彼淨中。開思不思。謂地前可思。地上不可思。就可思中。間定不定。若大乘權教十迴向已名定。已下名不定。若依實教。十住已去名定。已下名不定。故仁王受持品云。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乃至云是不定人。三復就淨中。開出三乘。謂四諦緣生六度等法行故。云彼復於三乘中也。就三乘中。開為無為。謂能證脩起名有為。所證真理名無為。又若約教分別。大乘權教。依事觀脩行。名有為法行。依理觀脩行名無為法行。若大乘實教。依即理之事觀脩行。名有為法行。依即事之理觀脩行。名無為法行。若雙觀為無為非即離性而脩行。名有為無為非一異法行。言依順行者。謂依三乘法各隨順行故。
  第三入行成就者。知所化器故。文中三。初略標十一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依章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
  就初標章中。論釋有三。初略解。二別釋三結釋名義。
  初中一依共者。是心稠林。以是染淨所依故。名為共煩惱業是次二也。生是第九以與煩惱業是三。雜染次第故向前列也。次言共者。是根解性欲此四根似故。名為共。共同故。次云染者。是隨眠雜染種子。次云煩惱染淨等者。是習氣。此即是前種子殘餘。氣分未斷絕故。謂之根續。次云依定不定等者。舉三聚稠林也。二別釋相似義。言根次第者。明依根起解等故。言次第。何故依起。以相似故。云何相似。謂宿習為根。依根生解。解必似根。論經名信者。信之深忍。是勝解故。又即由深忍。方起樂欲。即由樂欲。數習成性。由後後得起必依前前故。實相以信等。後解欲性三故後起必依於前名定。能依所依名字時分別故名為不定。故云依定不定時。三結釋名義中。眾多釋林。誰知釋調者。應作四句。此是亦多亦難知句也。行是不正信義者。遠云。法理證信。能滅心根。心根滅故。一切不行。由無證信。心等集起。故名為行。問此行一字。貫通十一章。如遠所云。則此菩薩。但能了地前菩薩及凡小等心等諸法。不能了知地上菩薩心等諸法。所以者何。由彼地前無證信故。又心集起。既釋行義。根等既不名集起。應非是行。又心章中清淨相。論云自性不染故。幻所作相是因相。諸菩薩願力生故。知此二不是地上證信菩薩心耶。
  今助一釋。謂此所有心等諸法。相是有為。性即無為。由未究竟契會為無為非一異故。是不正信。名之為行。若反此者。一切契會。是離不正信。不名行也。
  第二依章別釋中。即為十一段。
  初知心稠林中三。初一句總標。二所謂下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