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業道是業所依因。即五六識中造引滿相應思。由思能造業。業依思故。晉本云業不違跡跡今道也。本疏云。決定思是身口業所遊履處。名為業跡。又初剎那思為道。引發第二剎那思。為業體。道即跡也。又思體為業。熏在本識。成種子。為業跡。又思為業。業有感諸道果報功能為業道。道即跡也。隋遠法師云。解惑等心起業所依。名為業跡。辨法師云。方便造作名業。根本業道名跡。次兩對理事無[得-彳]中。前一性相互融。後一生無生互融。後七對事理四句互融者。謂如初對中。一剎望眾生。為兩事相對。二兩事各有平等。為一理相對。三剎望剎平等。為理事相對。四眾生望眾生平等。亦為理事相對。分相雖此句四。互融觀中。一一句即具餘句。無所障礙。其離欲際句。亦是單理事無[得-彳]中攝。餘文准可知。三明觀剎益中二十句文易可知。
  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後明位中果中二先。牒前迴向行成。可知。後則能下正顯。顯中一十九句。一以勝解力摧四魔。一摧伏煩惱。二慈心增上摧天魔。三了蘊實性不能為障道。四深解不生非死能繫。二貪欲為刺。欲傷戒足無漏菩提路。三得成初地歡喜因故。四住中道實性故。五敬福漸增故。六悲心深厚故。七攝福自在故。八現通自在故。九遊剎無礙故。十勝解契入即事理故。十一以一切身修行故。十二隨願所修皆成故。十三了教法。十四為供事佛至一切佛土。勘梵本中。雖但云悉能遍一切佛剎。然其遍字之下往至之義。十五十六可知。十七凡所緣皆生善根。十八心常平等。十九得一性體。此與第四。體同。方便異行。總結可知。
  第二偈頌中二。先經家長行標舉。後菩薩所作下正顯。顯中二十一頌分三。初一頌通顯一切善根悉以迴向。末後一頌通結上來迴向之意。中間十九得正頌前文。於中分三。初三頌。頌前施行。二菩薩為度下四頌。頌前迴向行。三菩薩迴向到彼下十二頌。頌前行成利益。
  第八真如相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明位行。後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初徵起名字。二佛子此菩薩下依徵廣釋。三佛子是為下依釋結名。
  初中云真如相迴向者。謂以所迴善根。願同真如體相業用。多分說相故偏為名。此即真如之相。真如相之迴向。依主釋。勘梵本中。名真如相自在性迴向。謂相是德相。性即體性。然性與相非即非離。故雙舉也。本業經釋云。常照有無二諦。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迴向。
  第二依徵廣釋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下。明離相迴向。
  前中二。先明觀察先修善根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樂下。明觀現境發願善根迴向。
  前中三初明善根成就本末。二以諸善根下正明迴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以下。明迴向所為。
  初中二。先明善根行相。後菩薩爾時下明觀察善根。前中有十四對。一念堅明。二無染修。三無功用業跡。四堅趣佛果。五勇求大法。六二利行。七超凡小。八悲智行。九憶持佛法。十堅信樂十行。十一成多無漏善。十二對行福慧。十三調物生善。十四功巧能迴向。後觀察善根中三。初總辨。次其諸下別顯。後其中下總結。別顯中二。先明修時眾生緣。後如是下明眾緣中復各多種。可知。後總結中三。一皆依向佛乘心成。二皆已迴向佛果。三皆悉一性。
  二正明迴向中二。先明迴向自身。後如為己身下明迴向眾生。前中三。初總標。次所謂別顯。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下總結。別顯中二十願。初身業應機無[得-彳]。二語業隨樂無[得-彳]。三意業住無我我所。四不與四惑相應故無[得-彳]。六得教法明智演說無[得-彳]。七達智境照悲境是菩提心。八常念法界性唯心現前。十二厚悲化物。久而不疲。惡而不厭。十三有二義。一三慧性中無量善巧思慧方便以修菩薩道。二得尋何體性思慧體性為說法方便。雖有兩說。前釋為勝。十六智契諸法本淨性。見世相即常住。十七得見利平等智一多無[得-彳]。十九諸剎各同示即理之事法界。此上或有約德相。或有約業用。詳之可見。餘文可知。後總結中略舉三願。攝前二十願。謂初一嚴剎願。攝前第十一十二二十。次一遍剎願。攝前第十五十八十九。後一智慧願。攝餘十四願。其身口二願。以隨智轉。云清淨也。後迴向眾生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問此文既云先迴向自身。後迴向眾生者。與此經上下文及涅槃經說如何會通。故第八難得行云。我於眾生。無所適莫。乃至云。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欲度脫一切眾生。第一迴向中云。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一切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又云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涅槃二十一云。佛告瑠璃光言。若聞法已當生敬信。乃至云亦莫生念。我聽法已。先自度身。然後度人。乃至云應生常樂我淨之想。先為他人。然後為身。
  答此中先迴向己身。後以迴向一切眾生者。此亦無違。所以者何。迴向自身亦為眾生迴向。亦為眾生。既俱為眾生。何先何後。後正顯中八願除八難業。五得佛無垢智光照機。六三慧中得了如思慧。八展轉示智斷果處